当前位置:描写网描写场景景色内容页

文本如何细读?以《散步》里一处景物描写为例

2020-10-05 10:49:00 景色的文章 访问手机版

文本如何细读?以《散步》里一处景物描写为例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是《散步》里的一处景物描写,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解读这段文字。

细读标点

在另一个版本里,第一个句子后面是个逗号。如果用逗号,就和第一个分号前面的句子连成一个整体。这样一来,就失去了统领后面三个句子的作用。

这个句子用感叹号,表达了作者对南方春天田野的赞叹之情和惊喜之意。作者的心绪为何波动得如此强烈呢?接着往下看才知道,原来是下面这些景物引起的:“大片大片的新绿”、“嫩芽儿”、冒着水泡的冬水。

作者在这一段文字里用了两个分号,连接了三个句子。第二个句子和第三个句子之间用分号很容易理解,因为这两个句子分别写了密密的嫩芽和起着水泡的冬水。

这两个句子写的都是具体的景物,两个句子之间具有很明显的并列关系。但是第一个句子没有写具体的景物,作者却也用了分号,它和后面的句子也构成并列的关系吗?

“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这个句子没有写具体的景物,但我们可以从“新绿”这个词语里想象到万千种生命萌动的迹象。嫩芽和冒着水泡的冬水,就是这新绿的一部分。

三个句子虽然在形式不统一,但本质上写的都是春天的景物。整体和局部交错着写,是点面结合,有参差不俗套。它们在意脉上是统一的,句子之间是并列关系。

细读字词

朱自清在《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里有一段话讲到如何欣赏课文:

欣赏并不是给课文加上“好”“美”“雅”“神妙”“精致”“豪放”“婉约”“温柔敦厚”“典丽矞皇”一类抽象的、多义的评语,就算数的;得从词汇和比喻的选择,章句和全篇的组织,以及作者着意和用力的地方,找出那创新的或变古的、独特的东西,去体会,去领略,才是切实的受用。

朱自清给欣赏课文指明了方向,他告诉到哪儿“去体会、去领略”,至于体会、领略的方法,却没有说。

现在我们有了体会领略的技术手段。孙绍振用“还原法”细读贺知章的《咏柳》,开辟了一条欣赏诗文的新路径。孙绍振用还原的方法分析诗歌的矛盾之处,从而达到欣赏诗歌的目的。

什么是还原法呢?“就是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作家加工的原生的形态想象出来,找出艺术形象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

我们也试着用还原法分析一下这段文字的矛盾之处。

在这一段文字里,作者用“随意”和“铺”来形容新绿。用这两个词修饰新绿,在古诗文早已有之。

王维《山居秋暝》尾联里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吕岩写过一首《牧童》,头两句:“草铺横绿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作者把两个词连在一起使用,很有创造性。

新绿不可能“随意”,作者偏偏说它“随意”。这有两种可能。第一、是歪曲了,但这个句子给人的感觉不是歪曲,而是有强烈的感染力。第二、这两个词用的很艺术。新绿不能随意,却偏偏说它随意,是作者情感特征的体现——心胸舒张的安闲和神情惬意的松弛。

新绿不可能自己“铺”自己,但作者偏偏这么说了,实质上说的是旺盛的生命力。这和吕岩的诗是一致的。用了“铺”,就和后面的“生命”联系了起来。这就是汉语潜在的特点在起作用。

两个“也”字,在这里起到强调的作用。第一个“也”字说的是嫩芽,“树上的嫩芽也密了”,强调的是嫩芽集中萌发时的静态。第二个“也”说的是冬水,“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强调的是水泡冒出水面发出破裂之声时的动态。

两个“也”字显得不突兀,是因为前面有一个“新”字。句子之间有照应,才会形成统一的整体,共同谱写一曲生命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