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描写网描写季节四月内容页

写作手法:运用镜头描写营造文章画面感

写作手法:运用镜头描写营造文章画面感

学习

目标

1.学习名家名作,提高写作能力。

2.学会纵横式立意,提升立意层次

激趣导入

        电影为什么广受欢迎呢?因为电影有声音、图画颜色等,有画面感,能带给我们一种视觉享受。假如我们的作文写得和电影一样吸引人,那么,看一篇作文就如同在欣赏一部电影。

        好的文字和电影一样,是有强烈画面感的。所谓画面感,就是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一幅画面,有声音,有颜色,有层次,有远近。如果要让文章有画面感,那么需要运用镜头描写的方法。

习作剖析

       下面摘取了习作中出现的一个典型片段,试分析存在的问题。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去春游。早上,我们坐车到了长隆欢乐世界。

【把脉推敲】

        泛泛而谈谈、没有细节、毫无美感,这样的句子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经常出现在你的周记本里?有什么办法能让这样的文字变得生动起来呢?可以运用镜头描写的方法。

课文回眸

        其实,咱们语文书中很多课文都是可以直接拿来拍电影,不信咱们来看看。

        原文:一场暴雨刚刚过去,碧空如洗,海面上波涛起伏。船有节奏地前后晃荡着。陪我同船前往宝石岛的,是个矮墩墩的战士,宝石岛观察通讯站的信号兵,姓高,刚从黑龙江回来。小高在码头上有说有笑,这时候不吭声了,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陈慧瑛《彩色的翅膀》

       【思考】这段文字包含哪几个画面?先看到什么后看到什么?

        对比片断:听说宝石岛上的战土们生活十分艰苦,我很想去采访一下他们。今年夏天,我有了一次去采访他们的机会。那天,刚下了一阵暴雨,海面上波浪起伏,船儿在晃荡着,我就和一个姓高的信号兵一起出发了。

        本来性格开朗的小高,却在出发时不吭声了,只是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思考】如果说原文是镜头描写,那么“一不留神”这段文字就属于简单叙述。怎样把简单叙述变成镜头描写呢?

        比较两段文字,发现彼此多了什么,少了什么?(层次、叙述、特写)

课外美文

       原文:秋凉的薄暮,小菜场上收了摊子,满地都是鱼腥和青白色的芦栗的皮与渣。一个小男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领,大叫一声,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倩地掠过。在这一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敬仰之心。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

                               ——张爱玲《更衣记》

         对比片断:傍晚,菜市场都收推了,地上很乱,各种菜渣。我来到菜市场,看到一个小男孩骑着车冲了过来,这个小男孩突然放手了,然后满街人都看着他。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

【含英咀华】

        原文这段话,有颜色“青白色”。为什么要把地上的各种菜渣都写出来呢?为什么要具体到鱼腥和青白色的芦栗的皮与渣呢?因为只有写具体了我们才能看清画面,“各种”这样的词语是不具备可视性的。打个比方,“一杯饮料”和“一杯可乐”,哪个更有画面?

        再往下看,我们会看到一个骑车的孩子瞬间带活了整个画面,画面为什么会活?因为有动作。写作的时候要抓住画面的主要人物的动作,用最直白的文字进行描写,只有成功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才能使读者真切地感到作者笔下的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活人,形象才能真正站立起来。正是因为有了动作,画面オ会更加立体。

中考佳作

误会

◎一考生

       父母是伴着我走过十四年的人。父母总是无私地关爱着我,也许是因为在父母的关爱下渐渐长大,觉得父母的爱不像以前那样无微不至,比如小时候我总在烟雨中能找到来送伞一脸焦急的母亲,可现在我有时只能望着从天空飘下来的雨滴发呆。以前不管父母去哪,我都能如影随形,但现在的我只能与家中的书本做伴。每当这时我总是自我安慰,自己已经长大,不再是需要照顾的小孩子,可心中却同时涌出一阵阵失落。

       已经记不起来是哪一天,初春的天空吹起了寒冷的北风,下起了冰冷的雨丝,感冒的我在想着母亲会不会出现。天色慢慢地暗了下来,我带着失望的心情走在初春的风雨中,安慰自己,父母也许不在家。

       当我顶着一头湿漉漉的头发打开家门时,却发现父母坐在一起看电视,狼狈的我忍不住心中的怒气,朝着惊讶的父母叫着:“你们这么很心,外面下雨了!你们为什么不给我送伞呢?”我想大声地叫出来,可感冒的身体加上刚淋雨后的愤怒,我的声音怎么都大不起来,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头痛。我顾不上说话的父母,扔下书包便躺在床上。

       不知过了多久,妈妈轻轻叫醒了我,端来一碗姜汤。我喝的时候,妈妈注视着我,眼里全是痛苦和自责,我装着没看见,喝完后便沉沉地睡去,只是心和身体都像注入了温暖,不再冰冷。

       第二天醒来,窗外已是阳光灿烂,我的头痛也被那碗姜汤带走了。我走到客厅,发现桌子上放着感冒药和热气腾腾的早餐,旁边有一张字条,妈妈的字迹映入眼帘:“对不起,儿子!爸妈没想到你会因此而病倒,本来是想让你自己懂得照顾自己,但我和你爸有点心急,才……不管怎样,你要相信爸爸妈妈是永远爱你的……”眼泪涌出,心中的歉意像海水般澎湃起来:“爸,妈,我错怪你们了…….”

【含英咀华】

        作者在第三段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写出了我对父母行为的不理解,这样的描述很有镜头感,既为后文的情节作了铺垫,又反衬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方法

小结

方法1:不要——有过多的叙述和评论。

方法2:三要——1.注意远近的层次;

2.形容词着重色彩;

3.精确简练的动作。

模拟

演练

        每天,你都会在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各种各样的风景,例如:路边微笑给你鼓励的行人,清洁阿姨,小商贩,小草,大树,果皮箱……你是否认真地留意过他们(它们])?

        请以“路边的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自选;(3)不少于500字;(4)在文中运用镜头描写的方法。

佳作赏析

路边的早餐店

◎一考生

        太阳还在东边的隐蔽处喷薄欲出,整个天空苍茫深邃,云层里浸染了红晕的色彩。迎着早上的晨曦,踏着脚下的青石板,我已经穿过巷子走向通往早餐店的路上。这是一条再熟悉不过的小路。每天,我都会经过这里,我总不喜欢变,加之实在吃不惯广式早餐而附近只有这家外地早点铺,所以来来去去的都是包子、千层饼、豆浆那一式样的早点,渐渐的,老板也熟悉我的身影,还未走近就有回应“来啦”,忙时就招呼一声“稍待”闲些时就很快有那碟老样子的早点摆上来,不需开口的。

       “今天很早呀,要等等啦。”店老板像往常一样热情地向我打招呼,我便微笑示意他不着急。这是一个五十来岁的中年男人,黑红的脸颊布满了胡子茬,微笑间眼角的鱼尾纹展现出来,眼睛还是那样有神,饱经风霜的额头泛起了几道皱纹,发梢永远都沾着一小撮白色的面粉。

       起初,他在我的眼里很平常,就如平常日子里大街上那熙煕攘攘的人群中的任意一个,但随着日子的流逝,我越来越喜欢他的早餐店了,似乎回到了自家门前的小店。

       店很小,只容得下两张桌,店老板正在灶台边忙碌,灶台就露在外面,上面几个不锈钢小碗一字排开,放着糖、盐等,青绿的葱叶和白嫩的葱白,一旁还有炸得喷香金黄的油条。两个大大的白色碗在离手最近的位置,是发黑的酱油和半透明的香油。

       他从面团桶里拉出一大截面团,在抹了油的面板上使劲地搓,搓成一根根细细的“长蛇”,堆在一旁。扯出一截,两手一拉,只听“啪”的一声,一块拳头大的面团落下。握住面团,用手拍扁,抹上一层油,再用勺子舀起一勺肉馅,一甩手,肉馅准确无误地落在面团当中。随即,用勺子轻轻拂过辣油,甩在面团上,抹了抹。紧跟着,揉起面团,把馅料包在里面,重重地甩在面板上,操起一根擀面杖,继续推压,直至成为一张大饼的样子。挑起大饼的边缘,向上一翻,左手猛地掀起,推在手心,伸入烤炉内,一张烙饼按在了上面。一会儿,香飘四溢的馅饼就端到了我面前,还有一杯刚做好的热豆浆。

       我很喜欢看老板烙併,有一种手艺人特有的利落和娴熟。

       “今天端午节,放假了吧?”

       “是啊。”我回过神来。

       “我们可没那么好咯,每天都要做包子,烙饼。”

       “老板,那你每天都做饼,不会厌烦吗?”

       “怎么会呢?我这辈子就只会做这一件事,每天客人过来吃我做的饼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再说了,我也不会别的。暑假你没看见,我两个小孩从老家过来了,在这里帮我打下手呢。”说起孩子,这个中年男人眼里闪着柔和的光芒。”

       “老板,你是哪里人?”

       “我们是山东的,过来没几年,大儿子读大学了,小儿子高二了,等攒够孩子们的学费,就回老家。”

       “今天端午节,来,这是八宝粥,四点多钟熬的,尝尝。”一眨眼眼的功夫,一碗八宝粥就端到了我面前。

渐渐地,灶台前的人多了起来,里三层,外三层,推挤着。“我要甜的。”“我要咸的。”“我要辣的。”……“好,马上就好!”老板微笑着应着。走的时候结账老板坚持不收八宝粥的钱,说送的,今天过节。

       有点愕然,想说谢谢,竟然发现自己不知道老板姓什么。

       突然想起这些年的端午节都是只身在外,并不觉得有多孤独,只是不能和家人在一起有些许遗憾。那些一直认为和自己的生命没有多少交集的萍水相逢的人们,却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带给我细小而零碎的温暖。多年以后,再想起这碗八宝粥的时候,也许我会依然感动如昨吧。

名师点评

        本文最大的亮点在于对细节传神的刻画,从早餐店老板的外貌到小店里各种配料的陈设,恰到好处地描绘了人物所处的环境,揭示了他的工作和生活状态。“黑红的脸频”“沾着一小撮白色的面粉”“青绿的葱叶和白嫩的葱白”……这些极具色彩和质感的描绘让文章极具画面感。一连串娴熟的烙饼动作仿佛行云流水,一个手艺人顿时跃然纸上。作者没有过多的叙述和评价,只是将眼前所见的人物、场景描述得有声有色,结尾处是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凸现了文章主题。

路边的乞丐

一考生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炽灼的太阳恶毒地烤晒着地上每一寸生机。我走在大街上,汗水漱漱地往下淌,太阳照得我睁不开眼睛。我拎着购物袋,跟在母亲后面,摇摇欲坠,有点虚脱了。我累极了,看见路旁的大理石“啪”的就躺下去休息,妈妈无可奈何,只好跟我一起休息。在大榕树的庇护下,顿觉阴凉了不少。我向眼角一瞟,发现旁边竟还有一个人——他是乞丐。

       他约莫五十,衣衫褴楼,头发脏兮兮而又杂乱,穿着一双磨损的特别厉害的草鞋。他背对着我,侧躺着,好像也在休息。我看不清他的模样,只是感觉他身上透露着淡淡的倦怠,好像很累了。他身边有一个看似精致而破旧的瓷碗,我看不见上边的条纹,只见碗里泛着银光,里面有几枚硬币,孤零零地躺着。

       我一直盯着他看,他好像发觉了我的目光,回头瞥了我一下,我看见了他那双慵懒而沧桑的眼睛,仅仅一眼,他就回头了,没有过来乞讨取我施舍,只是看了我下,便继续休息了。

       他不残疾,很健康,却出来乞讨,这令我疑惑。一群人走了过来,站在他身边耳语了几句,便离开了。这些话好像敲醒了他,他起身,到处乞讨,但是那不卑不亢的眼神却令我敬佩,即使他是一个乞丐。他靠近了我,向我伸出手,手里拿着那个锃亮的瓷碗,那双手就像大树粗糙不堪的树皮,又像干涸了的土地,有着深深的裂纹;他的脸,黑黑的,张开的嘴露出了不整齐而又蜡黄的牙齿。他看着我,没有可怜,没有卑微,只有淡漠。

       可是妈妈把我拉开了,还对我说:“那种人是骗人的。”我最终还是没有掏出口袋中的钱,和妈妈起身快步离开了。我回头看了一下,他又向别人乞讨了,可是一分钱的收获也没有。再看,一个青年走向他,狠狠教训了他一顿,把他拉到巷子,消失了。不用说,他肯定被揍了一顿。

       如果当时我给了他钱,他是不是不会挨骂挨揍了?即使他不是真实的乞丐,但是我的同情心也促使我悲伤。如果回到那时,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给他钱,因为在这淡漠的社会中,或许这一枚硬币,能给他带来一丝温暖和安慰。

名师点评

        本文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小作者关注到了社会的弱势群体一一乞丐,他们渺小得如同蝼蚁一般,但他们也有苦难,也在为生存摸爬滚打,也需要来自陌生人的关怀和安慰。文章开篇直接描绘故事发生的场景,再由景及人,层次感十足。其次,对乞丐细致入微的外貌及动作描写,也为文章增色不少。在这些描写中,作者善于运用色彩以及一连串的动作使人物鲜活起来,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让读者脑海中的画面更加清晰和具体,文字塑造的画面越清晰,读者也就越难忘。

文章来源:《中考作文三十六技》(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学习

目标

1.学习名家名作,提高写作能力。

2.学会纵横式立意,提升立意层次

激趣导入

        电影为什么广受欢迎呢?因为电影有声音、图画颜色等,有画面感,能带给我们一种视觉享受。假如我们的作文写得和电影一样吸引人,那么,看一篇作文就如同在欣赏一部电影。

        好的文字和电影一样,是有强烈画面感的。所谓画面感,就是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一幅画面,有声音,有颜色,有层次,有远近。如果要让文章有画面感,那么需要运用镜头描写的方法。

习作剖析

       下面摘取了习作中出现的一个典型片段,试分析存在的问题。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去春游。早上,我们坐车到了长隆欢乐世界。

【把脉推敲】

        泛泛而谈谈、没有细节、毫无美感,这样的句子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经常出现在你的周记本里?有什么办法能让这样的文字变得生动起来呢?可以运用镜头描写的方法。

课文回眸

        其实,咱们语文书中很多课文都是可以直接拿来拍电影,不信咱们来看看。

        原文:一场暴雨刚刚过去,碧空如洗,海面上波涛起伏。船有节奏地前后晃荡着。陪我同船前往宝石岛的,是个矮墩墩的战士,宝石岛观察通讯站的信号兵,姓高,刚从黑龙江回来。小高在码头上有说有笑,这时候不吭声了,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陈慧瑛《彩色的翅膀》

       【思考】这段文字包含哪几个画面?先看到什么后看到什么?

        对比片断:听说宝石岛上的战土们生活十分艰苦,我很想去采访一下他们。今年夏天,我有了一次去采访他们的机会。那天,刚下了一阵暴雨,海面上波浪起伏,船儿在晃荡着,我就和一个姓高的信号兵一起出发了。

        本来性格开朗的小高,却在出发时不吭声了,只是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思考】如果说原文是镜头描写,那么“一不留神”这段文字就属于简单叙述。怎样把简单叙述变成镜头描写呢?

        比较两段文字,发现彼此多了什么,少了什么?(层次、叙述、特写)

课外美文

       原文:秋凉的薄暮,小菜场上收了摊子,满地都是鱼腥和青白色的芦栗的皮与渣。一个小男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领,大叫一声,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倩地掠过。在这一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敬仰之心。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

                               ——张爱玲《更衣记》

         对比片断:傍晚,菜市场都收推了,地上很乱,各种菜渣。我来到菜市场,看到一个小男孩骑着车冲了过来,这个小男孩突然放手了,然后满街人都看着他。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

【含英咀华】

        原文这段话,有颜色“青白色”。为什么要把地上的各种菜渣都写出来呢?为什么要具体到鱼腥和青白色的芦栗的皮与渣呢?因为只有写具体了我们才能看清画面,“各种”这样的词语是不具备可视性的。打个比方,“一杯饮料”和“一杯可乐”,哪个更有画面?

        再往下看,我们会看到一个骑车的孩子瞬间带活了整个画面,画面为什么会活?因为有动作。写作的时候要抓住画面的主要人物的动作,用最直白的文字进行描写,只有成功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才能使读者真切地感到作者笔下的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活人,形象才能真正站立起来。正是因为有了动作,画面オ会更加立体。

中考佳作

误会

◎一考生

       父母是伴着我走过十四年的人。父母总是无私地关爱着我,也许是因为在父母的关爱下渐渐长大,觉得父母的爱不像以前那样无微不至,比如小时候我总在烟雨中能找到来送伞一脸焦急的母亲,可现在我有时只能望着从天空飘下来的雨滴发呆。以前不管父母去哪,我都能如影随形,但现在的我只能与家中的书本做伴。每当这时我总是自我安慰,自己已经长大,不再是需要照顾的小孩子,可心中却同时涌出一阵阵失落。

       已经记不起来是哪一天,初春的天空吹起了寒冷的北风,下起了冰冷的雨丝,感冒的我在想着母亲会不会出现。天色慢慢地暗了下来,我带着失望的心情走在初春的风雨中,安慰自己,父母也许不在家。

       当我顶着一头湿漉漉的头发打开家门时,却发现父母坐在一起看电视,狼狈的我忍不住心中的怒气,朝着惊讶的父母叫着:“你们这么很心,外面下雨了!你们为什么不给我送伞呢?”我想大声地叫出来,可感冒的身体加上刚淋雨后的愤怒,我的声音怎么都大不起来,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头痛。我顾不上说话的父母,扔下书包便躺在床上。

       不知过了多久,妈妈轻轻叫醒了我,端来一碗姜汤。我喝的时候,妈妈注视着我,眼里全是痛苦和自责,我装着没看见,喝完后便沉沉地睡去,只是心和身体都像注入了温暖,不再冰冷。

       第二天醒来,窗外已是阳光灿烂,我的头痛也被那碗姜汤带走了。我走到客厅,发现桌子上放着感冒药和热气腾腾的早餐,旁边有一张字条,妈妈的字迹映入眼帘:“对不起,儿子!爸妈没想到你会因此而病倒,本来是想让你自己懂得照顾自己,但我和你爸有点心急,才……不管怎样,你要相信爸爸妈妈是永远爱你的……”眼泪涌出,心中的歉意像海水般澎湃起来:“爸,妈,我错怪你们了…….”

【含英咀华】

        作者在第三段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写出了我对父母行为的不理解,这样的描述很有镜头感,既为后文的情节作了铺垫,又反衬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方法

小结

方法1:不要——有过多的叙述和评论。

方法2:三要——1.注意远近的层次;

2.形容词着重色彩;

3.精确简练的动作。

模拟

演练

        每天,你都会在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各种各样的风景,例如:路边微笑给你鼓励的行人,清洁阿姨,小商贩,小草,大树,果皮箱……你是否认真地留意过他们(它们])?

        请以“路边的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自选;(3)不少于500字;(4)在文中运用镜头描写的方法。

佳作赏析

路边的早餐店

◎一考生

        太阳还在东边的隐蔽处喷薄欲出,整个天空苍茫深邃,云层里浸染了红晕的色彩。迎着早上的晨曦,踏着脚下的青石板,我已经穿过巷子走向通往早餐店的路上。这是一条再熟悉不过的小路。每天,我都会经过这里,我总不喜欢变,加之实在吃不惯广式早餐而附近只有这家外地早点铺,所以来来去去的都是包子、千层饼、豆浆那一式样的早点,渐渐的,老板也熟悉我的身影,还未走近就有回应“来啦”,忙时就招呼一声“稍待”闲些时就很快有那碟老样子的早点摆上来,不需开口的。

       “今天很早呀,要等等啦。”店老板像往常一样热情地向我打招呼,我便微笑示意他不着急。这是一个五十来岁的中年男人,黑红的脸颊布满了胡子茬,微笑间眼角的鱼尾纹展现出来,眼睛还是那样有神,饱经风霜的额头泛起了几道皱纹,发梢永远都沾着一小撮白色的面粉。

       起初,他在我的眼里很平常,就如平常日子里大街上那熙煕攘攘的人群中的任意一个,但随着日子的流逝,我越来越喜欢他的早餐店了,似乎回到了自家门前的小店。

       店很小,只容得下两张桌,店老板正在灶台边忙碌,灶台就露在外面,上面几个不锈钢小碗一字排开,放着糖、盐等,青绿的葱叶和白嫩的葱白,一旁还有炸得喷香金黄的油条。两个大大的白色碗在离手最近的位置,是发黑的酱油和半透明的香油。

       他从面团桶里拉出一大截面团,在抹了油的面板上使劲地搓,搓成一根根细细的“长蛇”,堆在一旁。扯出一截,两手一拉,只听“啪”的一声,一块拳头大的面团落下。握住面团,用手拍扁,抹上一层油,再用勺子舀起一勺肉馅,一甩手,肉馅准确无误地落在面团当中。随即,用勺子轻轻拂过辣油,甩在面团上,抹了抹。紧跟着,揉起面团,把馅料包在里面,重重地甩在面板上,操起一根擀面杖,继续推压,直至成为一张大饼的样子。挑起大饼的边缘,向上一翻,左手猛地掀起,推在手心,伸入烤炉内,一张烙饼按在了上面。一会儿,香飘四溢的馅饼就端到了我面前,还有一杯刚做好的热豆浆。

       我很喜欢看老板烙併,有一种手艺人特有的利落和娴熟。

       “今天端午节,放假了吧?”

       “是啊。”我回过神来。

       “我们可没那么好咯,每天都要做包子,烙饼。”

       “老板,那你每天都做饼,不会厌烦吗?”

       “怎么会呢?我这辈子就只会做这一件事,每天客人过来吃我做的饼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再说了,我也不会别的。暑假你没看见,我两个小孩从老家过来了,在这里帮我打下手呢。”说起孩子,这个中年男人眼里闪着柔和的光芒。”

       “老板,你是哪里人?”

       “我们是山东的,过来没几年,大儿子读大学了,小儿子高二了,等攒够孩子们的学费,就回老家。”

       “今天端午节,来,这是八宝粥,四点多钟熬的,尝尝。”一眨眼眼的功夫,一碗八宝粥就端到了我面前。

渐渐地,灶台前的人多了起来,里三层,外三层,推挤着。“我要甜的。”“我要咸的。”“我要辣的。”……“好,马上就好!”老板微笑着应着。走的时候结账老板坚持不收八宝粥的钱,说送的,今天过节。

       有点愕然,想说谢谢,竟然发现自己不知道老板姓什么。

       突然想起这些年的端午节都是只身在外,并不觉得有多孤独,只是不能和家人在一起有些许遗憾。那些一直认为和自己的生命没有多少交集的萍水相逢的人们,却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带给我细小而零碎的温暖。多年以后,再想起这碗八宝粥的时候,也许我会依然感动如昨吧。

名师点评

        本文最大的亮点在于对细节传神的刻画,从早餐店老板的外貌到小店里各种配料的陈设,恰到好处地描绘了人物所处的环境,揭示了他的工作和生活状态。“黑红的脸频”“沾着一小撮白色的面粉”“青绿的葱叶和白嫩的葱白”……这些极具色彩和质感的描绘让文章极具画面感。一连串娴熟的烙饼动作仿佛行云流水,一个手艺人顿时跃然纸上。作者没有过多的叙述和评价,只是将眼前所见的人物、场景描述得有声有色,结尾处是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凸现了文章主题。

路边的乞丐

一考生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炽灼的太阳恶毒地烤晒着地上每一寸生机。我走在大街上,汗水漱漱地往下淌,太阳照得我睁不开眼睛。我拎着购物袋,跟在母亲后面,摇摇欲坠,有点虚脱了。我累极了,看见路旁的大理石“啪”的就躺下去休息,妈妈无可奈何,只好跟我一起休息。在大榕树的庇护下,顿觉阴凉了不少。我向眼角一瞟,发现旁边竟还有一个人——他是乞丐。

       他约莫五十,衣衫褴楼,头发脏兮兮而又杂乱,穿着一双磨损的特别厉害的草鞋。他背对着我,侧躺着,好像也在休息。我看不清他的模样,只是感觉他身上透露着淡淡的倦怠,好像很累了。他身边有一个看似精致而破旧的瓷碗,我看不见上边的条纹,只见碗里泛着银光,里面有几枚硬币,孤零零地躺着。

       我一直盯着他看,他好像发觉了我的目光,回头瞥了我一下,我看见了他那双慵懒而沧桑的眼睛,仅仅一眼,他就回头了,没有过来乞讨取我施舍,只是看了我下,便继续休息了。

       他不残疾,很健康,却出来乞讨,这令我疑惑。一群人走了过来,站在他身边耳语了几句,便离开了。这些话好像敲醒了他,他起身,到处乞讨,但是那不卑不亢的眼神却令我敬佩,即使他是一个乞丐。他靠近了我,向我伸出手,手里拿着那个锃亮的瓷碗,那双手就像大树粗糙不堪的树皮,又像干涸了的土地,有着深深的裂纹;他的脸,黑黑的,张开的嘴露出了不整齐而又蜡黄的牙齿。他看着我,没有可怜,没有卑微,只有淡漠。

       可是妈妈把我拉开了,还对我说:“那种人是骗人的。”我最终还是没有掏出口袋中的钱,和妈妈起身快步离开了。我回头看了一下,他又向别人乞讨了,可是一分钱的收获也没有。再看,一个青年走向他,狠狠教训了他一顿,把他拉到巷子,消失了。不用说,他肯定被揍了一顿。

       如果当时我给了他钱,他是不是不会挨骂挨揍了?即使他不是真实的乞丐,但是我的同情心也促使我悲伤。如果回到那时,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给他钱,因为在这淡漠的社会中,或许这一枚硬币,能给他带来一丝温暖和安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