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描写网描写人物外貌内容页

中考语文作文:怎么描写好外貌?

中考语文作文:怎么描写好外貌?

1、外貌包括哪些内容?

1)人物整体:年龄、身高、体重、体形、气质(神韵)。

2)人体局部:头发以及各种部位、器官的形与态(头、脸、额头、眉毛、眉头、眼睛、睫毛、鼻子、鼻头、鼻孔、颧骨、两腮、人中、嘴唇、嘴角、牙齿、舌头、下颌、胡须、痣、青春痘、酒糟鼻、疤痕、脸颊、耳朵、脖子、喉结、肩、背、胸、腹、腰、臀、手臂、手、腿、膝盖、脚踝、脚等。

3)衣着:帽子、围巾、丝巾、上衣、衬衫、毛衣、裤子、裙子、内裤、腰带、鞋、袜、风衣、大氅、披风、围裙、套袖等。

4)装饰物:各种头饰、耳钉、耳环、眼影、假睫毛、腮红、唇膏、唇线、项链、项圈、领结、领带、胸针、臂镯、手镯、手链、指甲油、假指甲、脐环、脚链等。

5)携带物:手上举的、托的、握的、提的、推的、拖的、拉的、夹的;头上顶的;肩上扛的;背上背的;怀里抱的、腋下夹的、胯下骑的、脚下踢的。

注意事项

外貌描写常常和神态描写交融在一起,很多人往往把神态描写与外貌描写混为一谈。能够表现人物心理、情绪、情感的神情,属于神态描写。

例:脸红一阵、白一阵;那眼神像两把刀;一张脸始终挂着甜甜的笑。

2、外貌描写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正常人物的任何行为都有其明确的目的,刻画人物外貌的首要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1)以寻人为目的

写寻人启事,目的是要找回丢失的人,所以要本着实事求是,越细腻越好,年龄、身高、体重、体形、各种器官特征、服装、饰物、携带物要逐一描写,忌笼统。在写作过程中,这样的外貌描写,几乎没有。

2)以人物外在独特的“形”象征人物内在的“神”

写作时必须根据“神”的特点,有选择的刻画人物肖像,写出来的各部分的“形”要高度统一,不能表现“神”的“形”一句也不要写。

例:

表现一个人内在品质的正直,在外形上要围绕“正”、“平”、“直”三个字,有选择地进行刻画:

他的头发根根上指,绝无一根稍作弯曲。眉毛、眼睛、胡须、嘴巴、肩膀像五条平行的水平线。鼻子、脖子、脊梁、双腿坚挺如钢,垂直中正,不偏不倚,似乎整个人体都由横和竖组成的。

表现一个人的圆滑:

杨阿姨,长着一头如水的秀发。一张脸圆圆的,整个面部轮廓不见一丝棱角。眉毛弯弯的,眼睛弯弯的,嘴角弯弯的,好像抽象大师刻意在脸上描画的小括号,流畅而自然,就连岁月在嘴角点缀的皱纹,也顺滑得像一道道涟漪。

3)以外在特征

表现人物精神品质,刻画的内容要有力印证某种特定品质、性格。写作要紧紧围绕事前确定的写作目的来选材。

例:表现一个人勤劳:

他的头发常常蒙着一层灰,额头总是挂着晶莹的汗珠。一双大眼睛,时常挂着血丝,透着几分倦意。虽然刚过四十岁,背早已驼得十分厉害,侧面看就像一个大写的字母C。两手粗糙开裂,宛若老树皮。最有特点的是他的那身工作服,老远就能闻到汗味。

例:表现一个人放浪、轻浮:

虽然她已经四十多岁了,头发依旧三天变一个颜色,五天改一个发型。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化妆:细如蛾须的眉毛,蓝绿相间的眼影,长长的眼线,粉嫩的腮红,紫褐色的嘴唇。腰虽然早已臃肿,但一年四季总要竭尽全力多几天露在外面。她的裙子总要比别人的短半尺,远远望去,就像系着一条宽腰带。冬天里穿着半截裘皮大衣出门,腿上的裤袜始终是不变的肉色——用她的理论解释,衣服短了才能最大限度地露出腿来,腿是肉的颜色才能吸引人的目光,至于这种打扮到底是过冬还是过夏,她从未思考过。

3、外貌描写的传统误区

1)无目的刻画外貌。

抛开外貌描写的目的性,无选择地“写实”——长什么样,写什么样,永远在写“寻人启事”。

例:

她长着一头黄毛,细细的,软软的,稀稀的。眉毛浓浓的,好像上帝不小心把哪个男孩的眉毛按错了位置。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地闪着亮光。鼻梁有些塌陷,而鼻头比一般的女孩大得多,上面长满了粉刺,仿佛是一只烂桃子。一张小嘴玲珑乖巧,嘴角的微笑总是若隐若现,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美。嘴角的两个龅牙,严重的破坏了整个脸部形象,长长地挺出来,似乎随时要把对面的人脸上刺个窟窿。

解读:

如此写作,你到底要表现她长得美,还是长得丑?到底是表现自己对她的爱,还是厌恶?作者行文自相矛盾,读者阅读自然满头雾水。

2)只抓特点,不写特征,只写共性,不写个性,写出来的人千人一面。

例:

他长得特别丑,头发很少,脸很长,两眼暗淡无光,颧骨很高,脸色不十分健康,穿着十分随便......

解读:

上文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副词,这是写作中学生经常犯的错误。不是形容词、副词不能用,而是形容词副词代表的是事物的抽象特点——很难形成具体的形象。前面的“特别丑”已经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具体的概括,后面写的内容不能再用概括的写法,而应该用具体的“特征”让读者脑海里形成具体的形象。

头发很少,少到什么程度?

脸很长,长到什么状态?

两眼暗淡无光,具体是怎样的情态?

脸色不十分健康,到底是什么颜色?

穿衣服又是如何“随便的”?

清一色采用概括法来写,必然会带来“空洞”的感觉。

由概括变具体,由特点变特征,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正确描写:

他长得特别丑。整个头顶绝不会超过一百根头发,一根与另一根的距离足有半厘米,像沙漠里偶尔长出一两棵骆驼草。脸的长度是宽度的三倍,仿佛脖子上面顶着一棒玉米。两只眼睛灰灰的,又干又涩,没有亮光,也没有精神,仿佛是两眼枯井。鼻子像欧洲人,高高大大地挺立着,然而和两边的颧骨比起来,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需仰视才见。脸色白里透着灰,灰里泛着黄,似乎得了什么大病。一身衣服更是随便,经常上身穿着运动衫,下身套一条西裤,脚上穿着一双凉鞋就出去了。

3)描绘外貌没有安排写作顺序,信马由缰,想到哪写到哪,文章层次混乱,条理不清。

例:

①姥姥今年九十多岁了。②整个儿脸上布满了渔网般的皱纹。③形体微胖,④一出门便要带上床头那根磨得油光崭亮的老拐杖。⑤她的背驼得厉害,⑥因为终生劳作,⑦腰也弯成了一百二十度。⑧牙,只剩下“门口”的三颗,⑨眉毛也掉光了,⑩眼睛花了,时常带着老花镜。⑪一笑起来,整个儿人周身上下都散发着和蔼、亲切的味道。⑫姥姥一生,是勤劳的一生,友善的一生。

这一段,作者刻画姥姥,集中表现姥姥的勤劳和友善,表达作者对姥姥的敬重和喜爱之情,整体上评价写得很好,但最显著的问题是写作无序。

常规外貌描写要遵循以下顺序:

(1)、先实写,后虚写。

实写是前提,虚由实生,二者是因果关系,实写内容是——因,虚写内容是——果。例如:他体态臃肿,浑身上下散发着臭味,像一头刚从粪堆里走出来的肥猪。正因为他“体态臃肿,浑身上下散发着臭味”,所以才引发了作者的联想、生成无形的感受——像一头刚从粪堆里走出来的肥猪,二者的顺序不能颠倒。

(2)、先概括,后具体。

概括描写为“神”,具体描写为“形”——有了神的统领,形才会凝聚到一起,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本段⑫句,概括了全段的内容,因此应该放在最前面。

(3)、先整体,后局部。

或先局部,后整体。例如,上文①、③句是整个身体的整体,应该并列放前面写,②句是整个脸的整体,应该放到眉毛、眼睛、牙的前面写。

(4)、身体局部,一般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

结合人体部位就是——头、颈、肩、臂、胸、腹、背、腰、腿、脚依次进行刻画。每个部分内部也应该从上到下,例如头部,先头发,然后额头、眉毛、眼睛、鼻子、嘴、下颌。上面这段文字,在写局部的时候,完全乱套了——脸、手(拐杖)、背、腰、牙、眉毛、眼睛,应调整为:脸(眉毛——眼睛——牙齿)、背、腰。

(5)、先外后内

例如写嘴,需要先写上下唇、嘴角,再写里面的牙,再写舌头、上下颚。

(6)、先因后果

例如上文中⑥句是因——终生劳作,⑤、⑦句是果——背驼得厉害,腰也弯成了一百二十度。

根据上面的顺序要求,这段文字应该调整为:

⑫姥姥一生,是勤劳的一生,友善的一生。①她今年九十多岁了,③形体微胖。②整个儿脸上布满了渔网般的皱纹。⑨眉毛也掉光了,⑩眼睛花了,时常带着老花镜。⑧牙,只剩下“门口”的三颗,④一出门便要带上床头那根磨得油光崭亮的老拐杖。⑥因为终生劳作,⑤背驼得十分厉害,⑦腰也弯成了一百二十度。⑪一笑起来,整个儿人周身上下都散发着和蔼、亲切的味道。

4、外貌描写的具体操作过程

要想把人物外貌刻画得形神兼备,生动形象,必须遵循以下操作程序:

第一步:确定描写何人。写谁的外貌,要明确,这一步非常简单。

第二步:确定写作目的。就是明确自己刻画这个人物的外貌是为了表现什么——是突出此人漂亮,还是丑陋?是表现此人勤劳还是懒惰?是表现此人懦弱,还勇敢?是表现此人宽容,还会尖刻?要事前确定下来,而且不能笼统——比如高尚,高尚有多种内涵,具体是哪一个,太过宽泛,接下来就很难写下去。

第三步:准备原始素材。将自己要写的人物外貌(包括人物整体的年龄、身高、体重、体形、气质;局部、衣着、饰物、携带物),在头脑中列一个非常复杂的清单,以备选用。

第四步:围绕写作目的选材。根据写作目的,在原始材料中选出最能体现写作目的的原始素材,集中表现写作目的。如果选出来的材料数量不够,或者表现力不够,可根据人物身份,进行虚构——从他人身上移植一些典型素材备用。虚构一定要符合客观事实。选出来的素材不宜太多,我们应该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典型性“上——要努力选出那些最能表现写作目的的素材——选材在精,不在多。

第五步:确定写作顺序。按照先实后虚、先概括后具体、先整体后局部、先上后下、先外后内、先因后果六种顺序要求,将所选的素材排列好次序。

第六步:依次将选好的素材写出来。

第七步:处理好篇幅。一般外貌描写,不会超过文章总字数的八分之一。八百字的文章不宜超过100字,否则就有喧宾夺主之嫌——外貌描写毕竟是”以貌取人“,塑造人物形象,主要靠的还是人物所做的具体事件,以及做事过程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