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描写网描写天气内容页

《西游记》的天气描写与情节演进

2021-09-08 07:03:21 冰的文章 访问手机版

《西游记》的天气描写与情节演进

《西游记》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在其神奇瑰丽的神话境界中,随处可见中国原始时期的“自然人化”的生态意象,《西游记》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算作“天气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西游记》小说的研究,学者们的关注度多集中于作者、主旨、版本等问题,并由此延伸至对唐僧取经本事的探索,对于小说中所描写的天气以及天气对于故事发展的作用探究较少。

农业生产、出行交通全赖于天气状况的好坏,作为环境要素的“天气”,是《西游记》重要的描写对象,小说故事发生在十四个春夏秋冬的寒暑里,作者对每一年季节变化的描写都不相同,紧跟唐僧师徒取经的行程以及故事情节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笔调。

《西游记》中很多人物在出场时的描写,都是伴随着相应的天气现象的。当然,这些描写得非常细腻丰富的天气气候,也绝不是吴承恩随意书写,而是匠心独到,是故事发展所需。

《西游记》中的天气描写

《西游记》中对天气的描写有很多,其中有两回更是直接用天气现象作为题目,第四十八回“魔弄寒风飘大雪 僧思拜佛履层冰”、第八十七回“凤仙郡冒天止雨 孙大圣劝善施霖”。

各类人物出场时的天气现象,以及每回都有的明显的季节说明,作者都抓住了天气瞬息多变的特征,写出了它的丰富性。此外,在取经的过程中,天气经常被拟人化后幻化做各种妖魔鬼怪成为师徒四人西行取经的劫难。

描写风的:第一回讲到石猴的来历,写到花果山上的仙石,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久了,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风是一种天气现象,但是因风吹拂便产生了一个神猴,可见这股风不是大自然中普通的风,风被拟人化作大自然的精气。第二回孙悟空去傲来国偷兵器,变出了一阵狂风,飞沙走石。诗云:“炮云起处荡乾坤,黑雾阴霾大地昏。江海波翻鱼蟹怕,山林树折虎狼奔。”按风级歌,孙悟空变出的阵风应该在八级以上。第八十四回,在灭法国,行者道:“春有和风,夏有熏风,秋有金风,冬有朔风,四时皆有风。”说出了每个季节风的特点。小说中有以风为武器的,黄风怪的黄风、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还有以风命名地方的,黑风山,黄风岭……

描写雨的:第八十七回孙悟空为凤仙郡求的雨是“风云际会,甘雨滂沱。”作者特意写了一首诗来赞美这场久违的好雨。“漠漠浓云,蒙蒙黑雾。雷车轰轰,闪电灼灼。滚滚狂风,淙淙骤雨。……东西河道条条满,南北溪湾处处通。槁苗得润,枯木回生。田畴麻麦盛,村堡豆粮升。”可以说这场人工的“及时雨”,给农业带来了大丰收。第九十六回,唐僧师徒在华光行院遇到的雨则是“黑云盖顶,大雨淋漓。”

   

描写冬季严寒霜雪的:第十五回唐僧收服白龙马是在冬季,书中写道“正是那腊月寒天,朔风凛凛,滑冻凌凌。”写出了西行路上冬季风餐露宿的苦楚。第四十八回唐僧师徒路阻通天河,无法渡过,只好暂寄在陈家庄,帮助其击退吃童男童女的怪物之后,仍歇住在陈家,一日天气变得异常之冷,却是纷纷扬扬地下起了大雪,而此时尚属七八月间,接着是唐僧与陈老的一段对话:“长老问道老施主,贵处时令,不知可分春夏秋冬?”陈老笑道:“此间虽是僻地,但只风俗人物与上国不同,至于诸凡谷苗牲畜,都是同天共日,岂有不分四时之理?”三藏道“既分四时,怎么如今就有这般大雪,这般寒冷?”陈老道:“此时虽是七月,昨日已交白露,就是八月节了。我这里常年八月间就有霜雪。”三藏道:“甚比我东土不同,我那里交冬节方有之。”

根据《大唐西域记》以及历史上玄奘的取经路线可知,通天河位于今新疆地区。八月既降雪,在唐诗中可以得到印证,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里的胡天可以统指西北地区,也可以指作者当时写诗的所在地—今新疆库车县。

第七十八回孙悟空在比丘国救得全城的小儿,助比丘国王除尽妖魔也是“岭梅将破玉,池水渐成冰。红叶俱飘落,青松色更新。淡云飞欲雪,枯草伏山平。满目寒光迥,阴阴透骨冷。”的冬天。

描写各类天气现象的:第二回“来时云,去时雾,或风或雨,或电或雷。”这是对混世魔王出场的描写,集合了各类天气现象。猪八戒也是“又会弄风,云来雾去,走石飞砂。”孙悟空的筋斗云更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原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在接受中国气象报社的采访时曾说,“在气象学上,筋斗云是对流云,是一种向上的气流,也叫淡积云或馒头云,上面高旁边低,中间有一个向上的气流,或者是浓积云。”

《西游记》里描述的天气现象非常丰富,天上、地下、人间、地府的天气气候都不一样,各式各样的气候描写得非常细腻,有学者推论,这可能跟小说作者吴承恩的出生地有关。吴承恩出生于江苏淮安,淮安地处南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兼具南北气候特征,受季风气候影响,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热同季,冬冷夏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小说中季节的变换以及各类天气现象的描述,不乏淮安气候特点的影子。

《西游记》中天气描写的主要功能

推动情节发展

《西游记》中的天气描写是构成情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天气营造不同的场景,成为不同时间的出发点。

天气在叙事中可以起到引语作用,《西游记》第九回写了泾河龙王因好胜和长安城的卖卦先生袁守诚用一场雨打赌,违了玉帝敕旨,改了时辰,克了点数,犯了天条而遭魏征梦中斩杀,至此才有了唐太宗地府还魂,筹建水陆大会,观音显象化金蝉,唐僧去往西天取经。可以说泾河龙王和袁守诚打赌的这场雨是整个故事的起因,也是取经的导火索,一场雨处心积虑地衍生情节营造作品的神话氛围,推动故事的发展。

第八十四回,唐僧一行到灭法国时正值那熏风初动,梅雨丝丝的夏季,师徒四人,耽炎受热。有心躲避灭法国的盘查,四人扮作贩马的客商投宿客栈,四人为遮掩模样都是戴着头巾拥挤在柜子里,略不透风,都摘了头巾,脱了衣服,又没把扇子,只将僧帽扑扑扇扇,你挨着我,我挤着你,苦不堪言。这里炎热的夏季是为后续明火执仗来打劫的马贩子偷马,抬柜出城,又被官军夺来抬至朝外,入五凤楼面见灭法国国王做铺垫。作者在天气的描写上与故事 的情节发展相契合,波澜起伏,恰到好处。

 环境氛围的描绘渲染

《西游记》中特定的天气气候也可以表现出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很多关于环境的描写,无论是美境还是恶境通常都和居住者的身份深度契合。比如如来的雷音宝刹是:“瑞霭漫天竺,虹光拥世尊。”、“日日花开,时时果熟。”、“烟霞缥缈随来往,寒暑无侵不记年。”总之是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宜物。神仙住所常常都是八节奇花,四时仙果。乔松古桧,翠柏修玺。五色梅时开时结,万年桃时熟时新。千果千花争秀,一天瑞霭纷绘。黑风王的住所则是“万壑争流,千崖竞秀。鸟啼人不见,花落树犹香。雨过天连青壁润,风来松卷翠屏张。山草发,野花开,悬崖峭嶂;薜萝生,佳木丽,峻岭平岗……”黄风怪居住的黄风岭:“野云片片,瑶草芊芊。妖狐狡兔乱撺梭,角鹿香獐齐斗勇……”看到这里,寒气逼人,虽未进入,但就可以想象到必然是一个妖魔居住在此。这也是作者有意为之,住所是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惠风和畅、春和景明、生态和谐还是阴风冷雨、冰雪严寒、雨潺云德、凄冷丛生,就看居住的主人是神是人还是妖了。

《西游记》第五十九回,唐僧师徒历过了夏月炎天,却又值三秋霜景时行到了火焰山,热气蒸人,八戒以为到了日落之处,天尽头。沙僧道:“想是天时不正,秋行夏令故也。”却不知原来是到了无春无秋,四季皆热的火焰山。此处把行经火焰山前的时间置放在凉风习习的秋季正是为描写寸草不生的八百里火焰做准备,以自然的天气和人事引起的异端天气相对比,创造突兀的艺术效果和氛围。

文学的审美功能

《西游记》中的天气景物描写,蕴含着富于韵味,余韵无穷的美的效果。如:几乎每次唐僧师徒遭遇一劫后都会交代上路的季节时间,大战青牛后是早春天气,历经子母河饮水,三藏、八戒怀胎,截留女儿国,遭遇琵琶精便到了初夏,“又早是朱明时节,赏端阳之景,虚度中天之节”、“行过火焰山,正值秋末冬初时序”、“时序易迁,又早冬残春至”、“光阴迅速,历夏经秋,见了些寒蝉鸣败柳,大火向西流。”、“不觉得秋去冬残,又值春光明媚”又是一个四季的轮回。这种明显的季节说明基本上每回都有,作者从不会忘记点明故事的进展处在哪个季度。在表述上作者往往是把此季节应有的景色和民间风俗以及天气气候都写进诗词中。如写空气清新:“熏风时送野兰香,濯雨才晴新竹凉”、写寒冷:“重衾无暖气,袖手似揣冰。此时败叶垂霜蕊,苍松挂冻铃。地裂因寒甚,池平为水凝。”、写环境清幽:“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写凉快清爽:“日落西山藏火镜,月升东海现冰轮。”

天气是自然界最为活跃的因素,魏晋南北朝时获得独立审美地位的“山水诗”的写作经常就是从天气入手的。天气通过光照的变化、季节的更迭、云雾的薄厚从而使山水诗幻化出各种各样的形象美,比如山水诗的集大成者王维在他的诗文中就把天气作为核心的审美对象,从而创造了一系列典型生动的审美意境。如:“隔窗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等等。《西游记》中的山水描写不仅很好地继承了此前山水文学的优秀特质,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视角与审美意识。

《西游记》中作者通常是选择符合小说整体抒情格调或故事发展所需的天气情景,并且微妙融入人的情感加以描写,在人物的出场、场景的描述、故事的发展以及冲突的发生中,作者相应地侧重突出了天气状况某些物理特点,以辅助故事情节的推进、人物性格的描写或者环境氛围的渲染,充分发挥了天气描写的叙事、审美和抒情等写作方法的多重功能,也从细节上落实并完善了整体的艺术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 崔国清.日常生活视阈下的天气美学[D].兰州大学.

[2] 楚颜菲.玄奘西行之路信息可视化设计[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7.

[3] (明)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