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描写网描写场景博物馆内容页

《国语》最精彩的战争描写

2021-11-05 08:40:58 博物馆的文章 访问手机版

《国语》最精彩的战争描写

   文/野野

     春秋时期的强国分两种,一种是“国力强盛”,以晋国、齐国为代表;一种是“战斗力爆表”,比如楚国、吴国。而在吴楚两国之中,又以后起的吴国为上。当初申公巫臣和伍子胥立志向楚国复仇,都看中了吴国这支潜力股,事后证明吴国果然没有让他们失望。

     当时摆在吴王夫差面前的是一道双项选择题。一个选项是依照伍子胥多次劝谏的那样,先灭掉越国这个心腹之患;另一个选项是北上与晋国、齐国一分高下,争做中原的新霸主。可一来,越国的谦卑姿态极具迷惑性;二来,夫差生性有好大喜功、野心膨胀的成分;三来,夫差对吴国的战斗力非常有自信,这让他从战略上轻视越国这样一戳一蹦跶的小国,而更想和中原霸主争锋。总而言之,吴国挥师北上了。

      毕竟都是当时第一流的强国,吴、晋两国长期僵持不下。这时岂知吴国的使者来报,越国开始扰乱吴国边境,越国趁着吴国主力在外,从背后捅刀子了!吴王夫差又惊又怒,召集大夫们谋划对策。吴国新兴青年政治家王孙雒向前一步:“危机关头,我就不按年齿顺序发言了。如果不和晋国会盟就返回吴国,越国作乱的消息就会越传越开。等吴国民众因恐慌而逃难,我军因远离国土而无处栖身,齐、宋、徐、夷等国就会夹击我们,那就是断了生路。先歃血者为霸主,如果会盟时并让晋国先歃血,晋国就会手握霸权,率领诸侯们去朝拜周天子。所以这两个选项都不好。我们一定要尽快和晋国会盟并争取先歃血的机会。”

      吴王夫差接受了王孙雒的进言,黄昏时下令秣马厉兵。到了半夜,吴王命令将士们全副武装,束缚马舌,掏出灶火照明。以一百名士卒排成一行,一百行便组成了一万人的方阵。每一行的排头兵是上士,分别抱着铃铎、手持棨戟,士卒高举肥胡旗,手执带有纹理的犀牛皮盾牌。每十行派一名下大夫率领,举旌旗、提战鼓、挟剑柄、拿鼓槌。每一百行派一名将军率领,举着日月图案的旗帜,架起战鼓,同样挟剑柄、拿鼓槌。

      就这样,左、中、右三军,各以一万人为一个方阵。中军一律穿白裳、举白旗、披白甲、配白翎短箭,远远望去像一片白茅。吴王夫差亲自手持巨斧,竖起大旗,站在中军方阵中央。左军的万人阵容,一律穿红裳、举红旗、披红甲、配红翎短箭,远远望去如一片烈火。右军的一万人方阵,一律穿黑裳、举黑旗、披黑甲、配黑翎短箭,远远望去似一片浓墨。这三万人列阵已毕,形成攻势,列队挺进到距离晋军一里的位置。到了黎明,吴王夫差亲自擂响战鼓,士卒也敲起铜钲、錞于,一呼万应,三军一起吼叫起来,可谓声威震天!

      这场战争最终没有打起来。晋国身为老牌霸主,无论是内乱还是出征,也算是刀剑丛中浴血了一百多年。但这一次,晋国怕了,他们由于惊骇不敢迎敌出战。

     《左传》以描写战争场面的艺术性强而著称,我却认为出自《国语》的《吴语》所记载的这一战前场面描写,其艺术性更在《左传》之上。浓墨重彩的艳烈与军队列阵的节奏感相交织,气势破卷而出,画面感栩栩如生。未能真正打起来的战争,原来可以比无数实战更为壮阔浩荡。吴王夫差在很多作品中被表现得有勇无谋,甚至浅薄蛮横。而史书中这个在军前执巨斧、擂战鼓,声震天地,竟不费一兵一卒吓退一个霸主之国的吴王夫差,何尝没有霸王之风?

      强自镇定的晋国国君晋定公派董褐作为使者去吴国军营问询协商,在董褐准备返回之时,吴王夫差命令少司马兹和王士五人前来。这六人一起向前,在董褐面前自刎,以此作为“酬谢”晋国客人。这既是震慑,也提醒我们不要忘了吴国毕竟是一个蛮夷之国。

    董褐向晋定公复命后,把自己的判断告知了晋国执政卿士赵鞅。董褐认为,晋国不可以与吴国开战,可以在会盟时允许吴国先歃血。不能陷晋国于危机,当然也不能白白就允许了吴国做盟主。

    董褐还说:“我观测吴王夫差的脸色,好像有很大的忧患。小则宠妾、嫡子去世,不然就是国家有难;大则越国侵吴。”是啊,此刻威风八面的吴王夫差,回国后还有越王勾践联合着范蠡、文种,以及三千越甲等着他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