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描写网描写人物女人内容页

苏轼一首描写女子身体的词,古人读了脸红,现代人读了直叱恶趣

2022-04-22 08:08:07 女人的文章 访问手机版

苏轼一首描写女子身体的词,古人读了脸红,现代人读了直叱恶趣

引言


林语堂先生在评价苏轼时,称他“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此言非虚,苏轼有着令人望尘莫及的才华,善词、画、书法,这些他皆是宋一朝的个中翘楚;而与才华相比更令人羡慕的则是他守正不阿、放任不羁的乐天派性格,是他在怀才不遇屡遭贬谪后的不忮不求、顺乎自然。

坦白讲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人有大才便足以惹人喜爱了;更遑论他还豁达、率真,还“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而这种性格特点,在宋英宗熙宁六年(1073年)他在杭州通守任上时所作的一首词中,便体现得淋漓尽致。

任职杭州,写下《菩萨蛮·咏足》


杭州,在苏轼冗长的被贬史中也不过只是一个起点罢了。嘉佑元年(1056年),苏家父子三人出川赴京,参加科举考试。

就这样,在嘉佑二年那场被冠以“千年第一榜”的科举考试中,苏轼名震京师。适时,欧阳修权知贡举,而在看到苏轼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时他大加赞赏,却误以为是弟子曾巩所书,遂判第二。可在事后方知乃是苏轼所写,而在一番攀谈后欧阳修对豁达、豪迈的苏轼有了“文章必独步天下”的断言。

可就在苏轼名动京师之际,母亲病故的噩耗传来。苏轼兄弟只得回家奔丧守孝,而在守孝期满后,苏轼被授大理寺评事,凤翔府判官。四年后,他以优异的政绩回朝,可父亲苏洵的病逝又让苏轼兄弟只得回乡守孝三年。

而就在三年还朝之后,王安石变法却已经拉开了帷幕。变法自然就会有“废立”,有“异同”,此时的朝堂之上欧阳修等人也都被迫外放,但尽管没有了这些依仗苏轼却还是尽显他的率真性格。

熙宁四年,苏轼上书直陈变法之弊。而王安石自然不会允许 ,好在他们有的也只是政见上的不同,面对王安石的打压,苏轼只得自请出京。

就这样,苏轼开始了仕途漂泊之旅。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 、儋州大江南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而杭州就是他的第一站。

按说被外放出京,虽然杭州彼时也是富庶之城,可难免仍有失落才对。可苏轼却别是一番模样。在杭州,署理一应政务之外,他游西湖,观歌伎,偏偏是乐得快活。初见12岁的王朝云,他便写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等千古名句。

他有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治国抱负,却又少了他们在那份求而不得后的落拓不安;他有的是亦庄亦谐,是淳朴。于是,你才看见他每到一地在极尽幸事之外总能尽心竭力为地方谋利,修苏堤、修超然台……。

熙宁六年,在观瞻了歌伎的舞姿后,苏轼瞥见了她们的玉足,于是 写下了一首描写她们身体部分玉足的词——《菩萨蛮·咏足》。

《菩萨蛮·咏足》赏析
菩萨蛮·咏足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

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坦白讲,这首词即便是在今天看来用词上也有一些庸俗,更会令很多女性直叱“恶趣”恼火。可就苏轼所处的时代以及所表达出的立场而言,我们却也更要佩服苏轼的勇气。

在词的上片中,开篇两句便引经据典。以《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中所记载的“莲承步(即三寸金莲由来)”来描绘歌伎轻盈的小脚步态。

轻盈的舞步如同旋风一般,都留不下一丝一缕的步履踪迹。这在中国古代传统 审美中,并无异议,可这样的优美背后又是什么呢?是歌伎们为了满足这等优美,所被迫进行缠足所带来的无尽痛苦,是连走路都难以稳健。

关于缠足的起源,众说纷纭,有隋代说,有五代说、北宋说。《宋史·五行志》中便有记载:"理宗朝,宫人束脚纤直"。

虽然难以求证溯源,但有一点却是确定的,那就是在宋朝缠足这一对女子身体摧残的恶习,是盛行起来的。至于原因,这既有男性的主导地位,理学的兴起,亦有文人士大夫的推崇等多种因素导致。

而对于苏轼而言,他也不免受到影响。否则他也不会在上片中赞美歌伎物资的轻盈;但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在当时女子提及都会脸红的敏感话题,苏轼却直接了得指出。

下片中苏轼便陡然一转,描写了歌伎等女子在这份美的背后,确实连双脚并立而走都困难的现实。单是一句“须从掌上看”苏轼便带有着明显的批判立场的。

小结
人是很难逾越时代鸿沟的。但举凡大才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却总有不凡之处。一如苏轼,一如这首略显庸俗的词。

至于我们后人要做的,也大抵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