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阅读】记叙文之环境描写
思路分析
在分析记叙文环境描写的作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设置背景:环境描写通常用于设置故事的背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境。例如,描述一个城市的繁华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故事的现代背景。
2.塑造人物:环境描写也可以用来塑造人物。人物的性格、情感和行为常常受到他们所处环境的影响。例如,描述一个人物生活在贫穷的环境中,可以让读者理解他的苦难和挣扎。
3.表达主题:环境描写还可以用来表达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例如,通过描写春天的美景,作者可能想要传达生命的活力和希望。
4.增强艺术效果:环境描写的语言和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使读者更加享受阅读的过程。例如,使用生动的比喻和象征,可以让环境描写更加鲜明和有趣。
在答题时,你可以先确定环境描写的内容,然后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最后解释它如何帮助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人物,以及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以上就是记叙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的思路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格式模板: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
1.对环境本身的作用:
(1)点明时间,季节,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
(2)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3)奠定 ……感情基调
2.对情节:
(1)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2)推动情节的发展
(3)暗示情节的发展
3.对人物:
(1)突出人物怎样的处境,烘托人物怎样的心情
(2)揭示人物怎样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3)暗示人物怎样的命运。
4.对主题:
(1)表现怎样的主题
(2)深化。的主题
答题模板:
1.……具体描写了……的景色,营造了……的气氛,奠定了……的抒情基调;
2.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3.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或为……情节做铺垫)
4.表达了(深化了)……的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人物活动的北京,表明时间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地表现人物,表达主题,因此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对环境本身:
(1)交代人物活动或其成长的时代背景。(2)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对人物:
(1)交代人物的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2)影响,觉得人物。性格
3.对主题:揭示了怎样的社会本质特征或主题。
答题模式:
描写(突出,烘托,交代)了……,为……的活动提供了北京;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德,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例题解析
1.阅读选文,请回答小题。
那神奇的相遇
丁之境
①“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儿子窝在沙发上读背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正在写稿子的我被这熟悉的句子吸引,脑海里浮现出我和这阙宋词的初相遇,时隔多年,那些细节依然清晰如昨。
②那是24年前的五月,一个很重要的日子,我和我的同学要去几十公里外的县二高参加选拔考试。考试通过的话,不仅可以提前拿到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还可以分进学校的重点班。
③去县二高没有直达车,中间要转三次车才能到。让几十个孩子这样转车去考试,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学校给我们租了一辆专车。所谓的专车,其实就是一辆拉石子的大卡车。我们这些取得考试资格的尖子生在年级其他同学艳羡、嫉妒的目光中,一个个攀上了大卡车高高的车斗,在初夏的晨光里一路颠簸向梦想驶去。
④乡道坑坑洼洼,我们在车斗里摇摇晃晃,遇到急刹车,我们就像离散的泥巴又重新揉捏到了一起,女生和男生碰撞到一起的尖叫和兴奋,让这辆专车充满了青春荷尔蒙的气息。初夏早晨的风是清爽的,路边的麦田绿油油的,路旁的白杨树的叶子就像举起来的肥硕的手掌。我们不像是去赶考的考生,而像去踏青的少男少女。
⑤一路摇晃,接近中午,我们终于到了县二高。和全校只有六个班的初中校园相比,二高校园大得让我无法想象。漫步其间,我就像一条水沟里的鱼游进了浩瀚无边的大海,校园里到处都是和我一样充满了好奇却又带点拘谨的来自各乡镇的考生。
⑥考试安排在第二天进行,高中的学生为了给我们腾地方,已经放假回家。我们被安排住在学生宿舍。一排排大瓦房,里面密密麻麻地排满了高低床,一人一个床位,印象中床上只有一张光秃秃的草席。和同学一起吃完饭,我爬上属于我的临时床位,和衣躺下,却毫无唾意。长这么大,我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明天的考试,我会如愿以偿吗?我不敢想。
⑦这时,我在床头的席子下面发现了一本书,抽出来一看,深蓝色水墨封面,白色题框中赫然印着“宋词三百首”五个黑色大字,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书啊!随手一翻,映入眼帘的便是:“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这是一个乡村男孩从未见过的句子,那样的清丽,那样的惊艳。我迫不及待地往下读,“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夜夜除非,好梦留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有些不太懂但又觉得懂,多愁善感的年纪,让我从这些句子里读出了思念的黯然神伤和难以排遣的忧愁。进入这偌大的校园,陌生环境带来的紧张,被抛在空空如也草席上的寂寞,还有对明天考试的迷茫,以及内心无以言说的孤独……复杂的情感堆积一下子遇到了最美最恰当的表达,就像高山流水的相逢,激起了闪耀的水花,我的内心明亮又自失起来。
⑧我拿出笔趴在床上,把这首《苏幕遮·怀旧》一笔一画抄在了笔记本,上,并记在了脑子里。继续往下读,我又抄写了柳永的《雨霖铃》和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⑨那个黄昏,其他同学都去校园里闲逛了,唯独我一人忘记了第二天紧张的考试,沉浸在那些古典又清新的句子里不能自拔。那一天决定了我一生的方向,我从此爱上了语文。
⑩这个寒假,我和儿子约定每天读背一首古诗词,希望他也能拥有和美好的文字相遇并怦然心动的美妙时刻。因为我知道,语言的质量其实是我们思想和情感的质量,最终也决定了我们生命的质量。
(选自《广州日报》,有删改)
选文第④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答案】环境描写,交代时令初夏早晨生机勃勃的环境特点,渲染温馨美好的气氛,烘托我们去参加选拔考试时兴奋的心情。
【详解】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赏析。
第④段画线的句子“初夏早晨的风是清爽的,路边的麦田绿油油的,路旁的白杨树的叶子就像举起来的肥硕的手掌”描写了风、麦田和白杨等景物,属于自然环境描写,“初夏”交代时令,表现了初夏早晨道路两旁优美的环境,同时借景物烘托了我们乘车前往县城时愉快兴奋的心情。据此作答。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书房花木深
冯骥才
①一天忽发奇想,用一堆木头在阳台上搭一座木屋,还将剩余的板条钉了几只方形的木桶,盛满泥土,栽上植物,分别放在房间四角。鲜花罕有,绿叶为多。
②最初是想把它作为一间新辟的书房,期待从中获得新的灵感。谁料坐在里边竟写不出东西来。白日里,阳光进来一晒,没有涂油漆的松木味道浓浓地冒出来,与植物的清香混在一起,一种享受生活的欲望被强烈地诱惑出来。享受对于写作人来说是一种腐蚀,它使心灵松弛,握不住手里沉重的笔了。
③写作是一种与世隔绝的想象之旅,是钻到自己的心里的一种生活,是精神孤独者的文字放纵。在这样的被各种美迷乱了心智的房子里怎么写作呢?因此,我没在里面写过一行字。每有“写”的欲望,仍然回到原先那间胡乱堆满书卷与文稿的书房伏案而作。
④渐渐地这间搭在阳台上的木屋成了花房。但它得不到我的照顾,我只是在想起给那些植物浇水时才提着水壶进去,没时间修葺与收拾。房内四处的花草便自由自在、毫无约束地疯长起来。从云南带回来的田七,张着耳朵大的碧绿的圆叶子,沿着墙面向上爬,像是“攀岩”;几棵年轻又旺足的绿萝已经蹿到房顶,一直钻进灯罩里;最具生气的是窗台那些泥槽里生出的野草,已经把窗子下边一半遮住,上边一半又被蒲扇状的葵叶黑乎乎地捂住。由窗外射入的日光便给这些浓密的枝叶撕成一束束,静静地斜在屋子当中。
⑤一天,两只小麻雀误以为这里是一片天然的树丛,从敞着的窗子叽叽喳喳地飞了进来,使我欣喜之极。我怕惊吓它们,不走进去,它们居然在里边快乐地鸣唱起来了。
⑥一下子,我感受到大自然野性的气质,并感受到大自然的本性乃是绝对的自由自在。我便顺从这个逻辑,只给它们浇水,甚至还浇点营养液,却从不人为地改变它们。于是它们开始创造奇迹——
⑦首先是那些长长的枝蔓在屋子上端织成一道绿盈盈的幔帐。常春藤像长长的瀑布直垂地面,然后在地上愈堆愈高。绿萝是最调皮的,它在上上下下胡乱“行走”——从桌子后边钻下去,从藤椅靠背的缝隙中伸出鲜亮的芽儿来。
⑧几乎每次我走进这房间,都会惊奇地发现一个画面:一些凋落的粉红色的花瓣落满一座木佛身上,几片黄叶盖住桌上打开的书。一次,我把水杯忘在竹几上,一枝新生的绿蔓从杯柄中穿过,好似一弯娇嫩的手臂挽起我的水杯。于是,我在写作过于劳顿之时,或在画案上挥霍一通水墨之后,便会推开这房间的门儿,撩开密叶纠结的垂幔,独坐其间,让这种自在又松弛的美,平息一下写作时心灵中涌动的风暴。
⑨我开始认识到这间从不用来写作的房间非凡的意义。虽然我不在这里写作,它却是我写作的一部分。
⑩我前边说,写作是一种忘我的想象,只有离开写作才回到现实来。这间小屋却告诉我,我的写作常常十分尖刻地切入现实,放下笔坐在这里所享受的反倒是一种理想。
⑪我被它折服了,并把这种奇妙的感受告诉一位朋友。朋友笑道:“何必把现实与理想分得太清楚呢!其实你们这种人理想与现实从来就是混成一团。你们总不满现实,是因为你们太理想主义。你们的问题是总用理想要求现实,因此你们常常被现实击倒在地,也常常苦恼和无奈。是不是?”
⑫朋友的话不错。于是当我坐在这间花木簇拥的木屋中,心里常常会蹦出这么一句话:
⑬我们是天生用理想来生活的人!
文中第④段和第⑦段都描写了花木的生机勃勃,但作者的写作目的略有不同,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有何不同。
【答案】(1)第④段描写田七叶子沿着墙面的向上爬,绿萝蹿到了房顶和灯罩里,野草疯长遮盖窗子等情形,表现了花木极富生命力,让作者感受到了大自然野性的气质;第⑦段描写了枝蔓织成了绿色幔帐,常春藤如瀑布直垂地面,绿萝胡乱“行走”等情形,表现了花木带给作者的盎然情趣,让作者认识到这间书房的非凡意义。
【详解】(1)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的作用的理解能力。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或人物形象;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或表现主题作铺垫。答题时首先确定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然后找出具体表现环境特点的词句,确定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
第④段描写“房内四处的花草便自由自在、毫无约束地疯长起来”,突出了这些植物在花房内的生长状态是自由自在的,是没有约束、没有规矩的,是一种野性的状态,而“攀岩”“窜”“野草”等词都表现出这些花木的蓬勃的生命力;是为下文⑥段“一下子,我感受到大自然野性的气质,并感受到大自然的本性乃是绝对的自由自在”作铺垫。
第⑦段描写“长长的枝蔓在屋子上端织成一道绿盈盈的幔帐。常春藤像长长的瀑布直垂地面”的生长情景,结合第⑧段“几片黄叶盖住桌上打开的书”“我把水杯忘在竹几上,一枝新生的绿蔓从杯柄中穿过,好似一弯娇嫩的手臂挽起我的水杯”可知,通过写枝蔓织成的幔帐等,写出了这些植物给“我”生活带来的情趣,为下文⑧段“独坐其间,让这种自在又松弛的美,平息一下写作时心灵中涌动的风暴”“放下笔坐在这里所享受的反倒是一种理想”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