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诸葛亮在中秋之夜祭祀
余世存表示,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诸葛亮即是在中秋之夜祭祀,为自己延年益寿而不得。《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中说:时值八月中秋,是夜银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姜维在帐外引四十九人守护。孔明自于帐中设香花祭物,地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孔明拜祝曰:“亮生于乱世,甘老林泉;承昭烈皇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不敢不竭犬马之劳,誓讨国贼。不意将星欲坠,阳寿将终。谨书尺素,上告穹苍:伏望天慈,俯垂鉴听,曲延臣算,使得上报君恩,下救民命,克复旧物,永延汉祀。非敢妄祈,实由情切。”拜祝毕,就帐中俯伏待旦。次日,扶病理事,吐血不止。日则计议军机,夜则步罡踏斗。
却说司马懿在营中坚守,忽一夜仰观天文,大喜,谓夏侯霸曰:“吾见将星失位,孔明必然有病,不久便死。你可引一千军去五丈原哨探。若蜀人攘乱,不出接战,孔明必然患病矣。吾当乘势击之。”霸引兵而去。孔明在帐中祈禳已及六夜,见主灯明亮,心中甚喜(到底不能如佛家洒脱)。姜维入帐,正见孔明披发仗剑,踏罡步斗,压镇将星(姜维脱岗)。忽听得寨外呐喊,方欲令人出问,魏延飞步入告曰:“魏兵至矣!”延脚步急,竟将主灯扑灭(魏延意外惹祸)。孔明弃剑而叹曰:“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魏延惶恐,伏地请罪;姜维忿怒,拔剑欲杀魏延。
余世存说,这是《三国演义》中唯一提及中秋的地方,说明中国人对月亮的崇拜。诸葛亮选择中秋之夜禳星拜月,希望月亮能让诸葛更亮一些亮得更长一些。但诸葛亮没能逃脱宿命。
《水浒传》的中秋夜惊心动魄
《水浒传》的中秋夜虽无战事却同样惊心动魄。第一次中秋:“当时月色清朗,午夜初长,黄昏已半,一轮月挂如银。冰盘如昼,赏玩正宜人。清影十分圆满,桂花玉兔交馨。帘栊高卷,金杯频劝酒,欢笑贺升平。年年当此节,酩酊醉醺醺。莫辞终夕饮,银汉露华新。……但见:桂花离海峤,云叶散天衢。彩霞照万里如银,素魄映千山似水。影横旷野,惊独宿之乌鸦;光射平湖,照双栖之鸿雁。冰轮展出三千里,玉兔平吞四百州。”这是史进血战前的短暂欢乐。在中秋之夜,史进火烧了史家庄,打死了许多官兵,从一个乡村富二代沦落成了亡命之徒。
第二次中秋:“玉露泠泠,金风淅淅。井畔梧桐落叶,池中菡萏成房。新雁初鸣,南楼上动人愁惨。寒蛩韵急,旅馆中孤客忧怀。舞风杨柳半摧残,带雨芙蓉逞妖艳。秋色平分催节序,月轮端正照山河。”这是武松跟张都监过中秋,欢乐易短,人生原来有翻脸、阴谋、陷害、杀人、上梁山。
第三次中秋,是晁盖于中秋时节,派赤发鬼刘唐,带着一百两黄金和一封书信,找宋江报恩。他们见面的时候:“天色昏黄,是八月半天气,月轮上来。宋江携住刘唐的手,分付道:‘贤弟保重,再不可来。此间做公的多,不是耍处。我更不远送,只此相别。’刘唐见月色明朗,拽开脚步,望西路便走,连夜回梁山泊来。”但这报恩也招来灾祸,因为晁盖的书信,宋江杀了阎婆惜,也上了梁山。
第四次中秋,是卢俊义离开梁山回家,“卢员外直喝得二目发直,四肢发软。眼看中秋将至,卢员外终于又鼓起勇气向宋江辞行。一别家山岁月赊,寸心无日不思家。此身恨不生双翼,欲借天风过水涯。”结果这一中秋之夜是卢俊义家破人亡,义无反顾地走向梁山。
第五次中秋,花和尚鲁智深擒了方腊以后,不愿回朝廷领功,就留在了杭州六和寺。是夜,月白风清,水天共碧。(鲁智深与武松)二人正在僧房里睡。至半夜,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寺内众僧,推开窗,指着那潮头,叫鲁智深看,说道:“这潮信日夜两番来,并不违时刻。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当三更子时潮来。因不失信,谓之潮信。”鲁智深顿时参透“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偈言,在六和寺圆寂。
《红楼梦》的中秋夜多有悲意
这《红楼梦》中的第一次中秋节便出现在第一回中。时至中秋之夜,贾雨村不免对月感怀,联想到自己的人生际遇方吟了一首诗。恰巧被前来邀他一同饮酒赏月的甄士隐听到。士隐听完后直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招呼过后两人邀月对酒,喝到兴致之处,贾雨村又起了一首诗:“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首诗虽出自贾雨村之手,但在脂砚斋的批注中用这首诗点明了红楼梦因中秋诗起,因中秋诗收的关键所在。
而书中的第二次中秋节则跟秦可卿相关,虽提及不多,但也简单明了。在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中写道贾敬过寿,王夫人、王熙凤等人到宁府贺寿并一同探望生病的秦可卿。当王夫人问道秦可卿的病症时,尤氏回到:“她这个病的也奇。上月中秋还跟着老太太们玩到半夜,回家来好好的,到二十以后才逐渐有了病症”。至于此次中秋贾府中是如何庆祝的书中并未提及。但从尤氏的话中可以得知这次中秋节贾府还是很热闹的。大家都知道秦可卿一病不起还要了性命,她的去世是贾府命运的一个转折点。而她又恰巧又是在刚过中秋后生得病,这暗示着中秋节就就像一个时间节点一般,它昭示着贾府的命运走势。
第三次中秋节在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中,曹公可是细致的刻画了贾府中人是如何庆祝这一团圆佳节的。在书中写到了过节前尤氏已令人给各房各人分送了西瓜、月饼等食物。宁府这边的贾珍也在府中煮猪、烧羊、被果蔬、展屏、赏月作乐,只可惜这好乐趣被突如其来的“长叹和风声”结果了。及至十五日,贾府众人皆前往贾母处,准备团圆家宴庆祝中秋。为求赏月方便众人随贾母前往了凸碧山庄,席间还玩起了击鼓传花的游戏,饮酒赏月,作诗联对整个场面是一片祥和之气。突入的笛声和深夜孤独的明月,让贾母心生悲情,众人看了连忙换酒止月说笑话。一向不喜热闹的黛玉在湘云的陪伴下来到凹晶馆联起了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两句悲凉凄楚的诗便出于此时。我们可以看到从设宴到饮酒赏月,这第三次中秋节贾府真是热闹无比,但期间还是免不了“悲”字感。有喜有悲,从众人热闹的高潮到各自散去的被凉,这样的中秋是不是看起来正如贾府的命运一般。
通过这三次中秋节我们看到《红楼梦》中曹公笔下的中秋节不仅仅是节日更隐含着一个家族的命运发展。当然通过贾府的庆祝方式我们也能够了解到古人或者说古代名门望族在过中秋节会进行的一些传统活动。
第一是祭月赏月。月亮在古时候代表人们心中的宇宙精灵,《史记天官书》云:“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神也。”古代天子春天要祭拜太阳,秋天要祭拜月亮。祭拜太阳是在早上,祭拜月亮是在晚上。《红楼梦》中秋祭月的描写在书中这样写到:“当下园之正门俱已大开,吊着羊角大灯。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形状。地下铺着拜毯锦褥。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整个祭月的形式以及陈列摆设,前后顺序都写的很清楚。赏月自不必多说,凸碧山庄众人赏月的故事很精彩。
第二是饮酒作乐。古人每致兴处必饮酒,《红楼梦》里中秋佳节家宴上无论男女老少皆饮酒为乐,以示兴致。而这样的传统至今尤在,无论贫富贵贱均可进行。
第三是作诗。前文我们刚说到红楼起于中秋诗,收于中秋诗。中秋夜有人喜有人悲,如此极致的情感氛围加上饮几杯酒作诗赋性最好不过了。从古至今有关中秋、月亮的诗词歌赋更是不在少数,因为月亮是人们寄托自身情感的载体。
一部红楼,几次中秋,曹公以月作喻,乐景写悲情。在高兴中读者能够隐约的感受到贾府未来“衰、散、悲”的发展局面。当然那些关于中秋节的古传统文化也让人记忆尤深。
《西游记》的中秋夜同样是悲剧
至于《西游记》中的中秋夜同样是悲剧,宝象国的百花羞公主就是中秋夜被黄袍怪抢走,后来给父亲写信:“十三年前八月十五日良夜佳辰,蒙父王恩旨着各宫排宴,赏玩月华,共乐清霄盛会。正欢娱之间,不觉一阵香风,闪出个金睛蓝面青发魔王,将女擒住。驾祥光,直带至半野山中无人处,难分难辨,被妖倚强,霸占为妻。是以无奈捱了一十三年,产下两个妖儿,尽是妖魔之种。论此真是败坏人伦,有伤风化,不当传书玷辱。但恐女死之后,不显分明。正含怨思忆父母,不期唐朝圣僧,亦被魔王擒住。是女滴泪修书,大胆放脱,特托寄此片楮,以表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