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描写网描写场景景色内容页

立足三维策略,赋能景物描写

2025-10-08 09:55:00 景色的文章 访问手机版

立足三维策略,赋能景物描写

—— 小学语文景物写作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写作教学应培养学生 “能观察周围世界,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景物描写作为观察与表达的重要结合点,贯穿于小学各年级写作教学中。从低年级的看图写句到高年级的写景散文,景物描写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学生写作素养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景物描写却成为许多学生的写作难点。笔者通过长期教学观察发现,学生的写景作品常存在三大共性问题:其一,描写顺序混乱,景物堆砌无序,读者难以形成清晰的空间认知;其二,表达流于表面,多为“有什么” 的简单罗列,缺乏“怎么样”"的细致描绘;其三,画面缺乏生机,要么全是静态景物的呆板呈现,要么是动态场景的杂乱记录,难以构建鲜活立体的意境。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教学中探索并实践了“明晰顺序、精准描绘、动静结合” 的三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会写”"向 “写好”"转变。下文将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与学生习作,对这三大策略进行详细阐述。

二、明晰描写顺序,构建空间框架

写景如作画,必先立骨架。景物描写的“骨架”"便是描写顺序,只有顺序清晰,读者才能循着文字的轨迹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构建出完整的景物画面。小学生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对空间关系的把握能力较弱,容易出现 “看到什么写什么”的无序状态,导致作品逻辑混乱。因此,教学中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确立清晰的描写顺序。

(一)确立参照基点,锚定描写坐标

观察景物时,视觉信息往往是多元涌入的,但写作表达必须遵循线性逻辑。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之初便确立一个核心参照物,以其为坐标原点展开描写。这个参照物可以是具体的景物,如一口池塘、一座亭子、一条河流,也可以是观察者的立足之处,如观景台、窗前、校门口。

教学中,笔者会让学生先明确“我站在哪里看”和“以什么为中心写”这两个问题。例如在校园景物描写练习中,以“教学楼前的花坛”为参照物,先交代花坛的位置——“位于教学楼正前方,紧挨着升旗台”,再以此为中心,分别描写花坛内部的花卉、花坛北侧的香樟树、南侧的宣传栏。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逐渐理解参照物的作用:它能为所有景物提供位置锚点,让描写形成“中心辐射”的有序结构。

(二)选择合理顺序,梳理表达脉络

以参照物为基点后,还需选择合适的顺序展开描写。小学阶段常用的写景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与时间顺序两类,其中空间顺序在单一场景描写中应用最广。空间顺序又可细分为“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中心到四周”等不同维度,教学中需根据景物特点灵活选择。

在“由中心到四周”的顺序教学中,笔者以“池塘”为范例:先描写池塘本身的景色,如“池水碧绿,像一块无瑕的翡翠”;再按“东-南-西-北” 的方向依次描写池塘四周的景物,“东边是几棵垂柳,枝条垂到水面上”,“南边搭着一座木桥,游人可以俯身看鱼”,“西边是一片芦苇,风一吹便沙沙作响”,“北边是石凳,老人们常在这里乘凉”。通过这样的示范,学生明确了“先主后次、一方一写”的原则,避免了景物描写的交叉混乱。

学生成轩烨在《美丽的亮月湖》中便很好地运用了这一策略。文中以“亮月湖的平台”为核心参照物,先描写平台本身的石子景观,再以此为基点,按照“近-中-远”的空间顺序展开:近处是“眼前的亮月湖”,中景是“四周的树木”与“湖面上的白鹭”,远景则是“远处的石拱桥”和“更远处的广场”。这种顺序安排让读者能清晰地感知亮月湖的空间布局,仿佛身临其境。

三、聚焦精准描绘,丰富表达层次

如果说描写顺序是景物描写的“骨架”,那么精准的描绘便是填充骨架的“血肉”。许多学生写景时习惯于“列举式表达”,如“这里有山有水有树”,却忽略了景物的形态、色彩、质感等细节,导致文字干瘪乏味。教学中需引导学生从“介绍景物”转向“描绘景物”,通过调动感官、运用修辞,让景物在文字中“活”起来。

(一)调动多感官观察,捕捉景物特质

景物的美往往体现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个维度,单一的视觉描写难以展现景物的丰富性。教学中,笔者会引导学生开展“多感官观察训练”,让学生带着“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手触摸”的意识去感知景物。

在校园春景观察中,笔者设计了观察任务单:视觉上记录“樱花的颜色从粉白到淡粉的渐变”“柳条上嫩芽的形状”;听觉上捕捉“春雨落在树叶上的声音”“燕子的呢喃声”;触觉上感受“春风的温度”“花瓣的柔软”;嗅觉上分辨“青草的清香”“桃花的甜香”。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从多个维度捕捉景物特质,描写内容也随之丰富起来。

这种多感官描写在《美丽的亮月湖》中有着充分体现。视觉上,有“颜色各异的小石头”“水平如镜的湖水”“圆圆的月亮”般的桥影;听觉上,有“细细长长的鸟叫声”“欢快的乐曲”;触觉上,有“凹凸不平的平台踩上去像做脚底按摩” ;嗅觉上,有“风儿带着草木的清香”。多感官信息的融合,让亮月湖的形象变得立体可感。

(二)巧用修辞手法,增强表达张力

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直接描写往往难以精准传达景物之美,而修辞手法能架起“感知”与“表达”的桥梁。教学中,笔者重点指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常见修辞,将抽象的感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比喻能让陌生的景物变得熟悉,让平淡的景物变得生动。笔者以“湖水”为例,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平静的湖水像什么?”学生想到“像镜子”“像翡翠” “像蓝绸带”;“起波纹的湖水像什么?”学生联想到“像皱巴巴的纸”“像跳动的音符”。通过这样的联想训练,学生学会根据景物特点选择贴切的喻体。

拟人则能赋予景物情感与灵性,让描写更具感染力。在柳树描写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柳枝沾水的姿态,启发学生思考:“柳树这样的动作像什么人在做什么?”学生自然联想到“柳树在梳妆打扮”“柳树在照镜子”。这种拟人化的表达,让景物有了情感温度。

《美丽的亮月湖》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让景物描写增色不少。“远处的湖面上漂浮着一层淡淡的白雾,就像袅袅娜娜的炊烟” 运用比喻,写出了白雾的轻盈神秘;“柳树经常在河水里欣赏自己的倩影,给自己梳妆打扮呢”采用拟人,赋予柳树娇羞的情态;“大雁风筝、卡通风筝、蜈蚣风筝……”通过排比,展现了风筝的多样。这些修辞的运用,让文字充满表现力,使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亮月湖的美。

四、融合动静元素,构建鲜活意境

优秀的景物描写不仅要“形神兼备”,更要“动静相宜”。静态描写能展现景物的稳定美、轮廓美,动态描写能赋予景物生命力、灵动美,二者结合才能构建出鲜活立体的画面。巴金在《鸟的天堂》中便成功运用了这一技法:第一次描写静态的大榕树,展现其“独木成林”的磅礴气势;第二次描写动态的群鸟,展现其“百鸟齐鸣”的生机活力。教学中需引导学生借鉴这种方法,让景物画面“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一)区分动静属性,把握描写侧重

教学之初,需先让学生明确静态景物与动态景物的区别。静态景物指位置相对固定、形态变化不明显的景物,如山川、建筑、树木等;动态景物指位置变化、形态活动的事物,如流水、飞鸟、游人等。描写时,静态景物需突出其形态、色彩、质感等特征,动态景物需聚焦其动作、姿态、声响等细节。

在“湖水”描写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动静对比练习:静态描写侧重湖水的形态与色彩,“湖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白云,像一幅静止的画卷”;动态描写聚焦湖水的变化与活动,“鱼儿游过,搅碎了水中的倒影,湖面漾起一圈圈涟漪”。通过对比,学生明确了动静描写的不同侧重点。

(二)实现动静转化,营造灵动氛围

动静结合并非简单的静态景物与动态景物的堆砌,而是要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与转化。教学中,笔者总结出两种常见的结合方式:一是“以静衬动”,通过静态景物的衬托,凸显动态景物的活力;二是“以动衬静”,通过动态景物的点缀,反衬静态景物的静谧。

在“林间清晨”的描写练习中,“以静衬动”的示例为:“高大的松树静静地矗立在林间,枝叶间漏下细碎的阳光。一只松鼠从树洞里钻出来,顺着树干蹿上蹿下,打破了林间的宁静。”静态的松树与阳光为松鼠的活动提供了背景,更凸显了松鼠的灵动。“以动衬静”的示例为:“山谷里静悄悄的,只有偶尔传来几声鸟鸣,反而让这片山林显得更加幽静。”鸟鸣这一动态元素,反衬出山谷的静谧。

《美丽的亮月湖》在动静结合方面堪称典范。文中的平台、湖水、石拱桥等静态景物构成了画面的底色:“平台上铺满颜色各异的小石头”“亮月湖水平如镜” “石拱桥弯弯的,和水中的倒影合成了一个圆圆的月亮”。而白鹭的活动、游人的嬉戏、风筝的飞舞等动态元素则为画面注入了生机:“白鹭把长喙伸进水里觅食”“老人在打太极,小孩子爬上爬下”“天空中飘着各式各样的风筝”。静态景物的沉稳与动态元素的灵动相互映衬,构建出一幅鲜活生动的亮月湖晨景图。

五、教学实施路径与反思

(一)教学实施的三维路径

课前:引导观察,积累素材。写作源于生活,有效的景物描写必须建立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课前可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观察日记”“公园采风”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观察任务走进自然。观察前明确要求:确定一个观察基点,按一定顺序观察,记录至少三种感官感受到的细节,区分静态与动态景物。通过长期积累,学生的观察能力逐渐提升,写作素材也日益丰富。

课中:示范引领,精准训练。课堂教学中,以经典文本为范例,引导学生赏析景物描写的技法。如赏析《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拟人手法,《桂林山水》中“由近及远”的描写顺序。随后进行针对性训练,可采用“片段仿写”“修改升格”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法。例如提供“校园花坛”的无序描写片段,让学生修改顺序、补充细节、增加动静元素,通过对比感受技法的作用。

课后:实践迁移,拓展提升。课后布置多样化的写景任务,如“雨中的街道”“黄昏的操场”“我家的阳台”等,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技法运用到不同场景的描写中。同时开展习作互评活动,让学生以“顺序是否清晰”“描写是否生动” “动静是否结合”为标准评价同伴作品,在互评中深化对技法的理解。

(二)教学反思与启示

在实践“三维策略”的过程中,笔者深刻认识到:景物描写教学的核心不仅是技法的传授,更是观察能力与审美情趣的培养。部分学生初期虽能机械运用技法,但作品仍缺乏真情实感,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融入情感,做到“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此外,景物描写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积累与实践。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侧重顺序梳理与简单描写的训练,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引导其追求意境的营造与情感的表达。只有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景物描写能力。

六、结论

景物描写是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明晰顺序、精准描绘、动静结合”三维教学策略为解决当前写景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明晰顺序是基础,能为景物描写构建清晰的空间框架;精准描绘是核心,能让景物形象更丰满生动;动静结合是升华,能赋予景物画面鲜活的意境。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确立参照基点、调动多感官观察、巧用修辞手法、融合动静元素,能帮助学生突破写景瓶颈,从“罗列景物”走向“描绘意境”。同时,结合丰富的观察实践与习作训练,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能培养其观察自然的习惯与感受美的能力,为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正如学生在《美丽的亮月湖》中所展现的,当技法与观察、情感相结合时,文字便能真正成为描绘美景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