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描写网描写场景景色内容页

高考诗歌鉴赏景物描写艺术手法:感官角度

2025-10-18 08:41:53 景色的文章 访问手机版

高考诗歌鉴赏景物描写艺术手法:感官角度


【术语诠释】

    在写景描写的诗歌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视觉描写、听觉描写、嗅觉描写以及感觉描写等景物描写方法,通常来说,它们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结合在一起呈现的。例如视听结合(声色结合)、视嗅结合,甚至是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视听结合:例如李宣远《并州路》:“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诗人听见孤城吹号角的声音,看见数名骑士归来。何景明《雨夜》:“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中。”“寒色”、“孤灯”为视觉,“秋声”、“清笳”为听觉,渲染了萧条肃杀的气氛,烘托内心的孤寂伤悲。再如查慎行《重过齐天坡》:“人来天际斜阳影,马踏云中落叶声。”看见了行人在斜阳照映的天边行走,听见马踏落叶的声响在山谷之中回荡。这种手法在写景描写的诗歌中是较为常见的。

    视嗅结合:例如周紫芝《雨过》:“云分一山翠,风与数荷香。”这两句诗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雨过天晴的宁静、秀丽画面。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前一句为视觉描写,梅花疏疏落落,斜横枝干投在水中的影子。后一句为嗅觉描写,梅花散发的清幽香味在飘动。再如晏殊的《蝶恋花》:“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视嗅结合,表达了诗人内心寂寥凄凉的愁怨。

    多种感官综合运用:陆游《新竹》:“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影离离。”诗人调动人的多种感官来描写新竹的情状,使人如临其景,如入其境。如“解箨时闻声簌簌”是写人的听觉,“放梢初见叶离离”是写人的视觉,“赤日行天午不知” 是写人的感觉。

【效果】视听结合、视嗅结合以及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答题技巧】感官角度+结合特定诗句分析(例如视听结合,我们需要说明哪一句是视觉描写,并简要概括该诗句的内容;哪一句是听觉描写,并简要概括该诗句的内容)+效果(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柳梢青西湖

赵汝愚

水月光中,烟霞影里,涌出楼台。空外笙箫,云间笑语,人在蓬莱。  

天香暗逐风回。正十里、荷花盛开。买个扁舟,山南游遍,山北归。

问题:词人调动了哪些感官,描写出了西湖何时的美景?请简要分析。

分析:准确完成这道题,我们需要知道景物描写的感官角度有哪些,即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等。水月、烟霞、楼台、荷花等意象是看见的,所以是视觉描写。笙箫的声音、人们的欢声笑语是听到的,所以是听觉描写。而“天香”是荷花散发出来的香味,为嗅觉描写。多种感官综合运用,描写了西湖夏天夜里的美好景色,给我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本题参考答案:1.视觉:楼台水月烟霞,盛开的十里荷花。听觉:笙箫之声和笑语。嗅觉:天香。

2.描绘出了西湖夏夜的美景。写夏,主要是“正十里、荷花盛开”;写夜,主要是“水月光中,烟霞影里”。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问题: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轻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洲(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问题:从景物描写的角度来看,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怎么样的艺术手法?

春日郊外

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问题:这首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郊外的春日景色?

山行

戴复古

度岭休骑马,临渊看网鱼。

木根高可坐,岩石细堪书。

谷鸟鸣相答,山云卷复舒。

儒衣人卖酒,疑是马相如。

问题:简要赏析第三联的写作手法。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问题: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雨 后

(宋)袭万顷

秋事雨已毕,秋容晴为妍。新香浮禾䆉稏①,馀润溢潺缓。

机杼蛩②声里,犁锄鹭影边。吾生一何幸,田里又丰年。

【注】①䆉稏(bà yà):稻名。②蛩:古书上指蟋蟀。

问题:诗的五六两句是从哪个角度描写景物的?请作简要赏析。


菩萨蛮·咏梅

[宋]朱淑真

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霜钩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选自《朱淑真集注》)

问题:请从描写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一枝和月香”一句。


阁夜
杜甫①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②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①为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吐蕃入侵。李白、严威、高適等人均先后去世。②跃马:指公孙述,自立为天子。

问题:前人称赞“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一联写的“伟丽”,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龙潭夜坐

明•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问题:本诗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三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②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 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的词人。南宋灭亡后,曾参加抗元斗争,晚年隐居故乡山中。  ②辇下:京师。   ③海上:汉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问题:此词在写法上采用了哪些手法(至少答出两种)?并对这些手法作简要分析。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维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悔然尚闭关。

[注]①胡居士:王堆朋友,家境清寒。②袁安:东汉人,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③翛(xiāo)然:指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问题:这首诗的中间两联是写雪景的名句,历来评价很高,任选一联赏析其表达技巧。

【参考答案】

《竹轩诗兴》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1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岁暮》视听结合,“烟尘”与后文“鼓角”相映,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春日郊外》①对比:城内和城外的景色对比。②运用比喻:莺声像人在说话,草间风吹如药的香味。③多角度描摹: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表现春日景物的特点。

《山行》山谷中鸟鸣相答,山峦间云卷云舒。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山中景物(或多角度描写、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谷鸟应答,声中有静;山云卷舒,动中有静;描绘出山中和谐、幽静的氛围。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1.本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2.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 “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

《雨后》村妇的机杼声和蟋蟀的鸣叫声此起彼伏,一应一和;白鹭悠闲地在溪边田头觅食,农人正在一边耕犁锄地。作者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描绘出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图景。

《菩萨蛮·咏梅》巧妙地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描写梅,“一枝”从视觉突出梅的凌寒傲立,“和月香”从视觉和嗅觉写出梅的洁白与芬芳,形象可感地描写出梅的形态与品质。(意思对即可。)

《阁夜》首句从听觉角度,写出了五更时分军营里的鼓角声响亮,愁人不寐;后句从视觉角度,星光侧映在峡江中,随着水波动荡摇摆;诗人将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巧妙结合,表现了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龙潭夜坐》中运用了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衬托、拟人、用典等多种艺术手法。①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④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柳梢青·春感》1.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城”之“愁”。视觉方面:“铁马蒙毡”,整个临安城已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银花洒泪”,花灯流泪,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气氛。听觉方面: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根本不能称为“歌声”。2.“银花洒泪,春入愁城”:拟人。及花灯流泪,春天进到哀愁的城中,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气氛。3.“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虚写。即想象的、回忆中的故国之景。故都往日的景色,而今天在哪里?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4.“海上心情 ”:借用典故。借苏武牧羊矢志之典,表明自己守节不移的志向。 5.景以引情,情以衬景。下片抒情,抒发对故国的怀念,满腔的爱国之情何处抒发。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颔联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雪下得很大,下了很久,为后文写想到友人作铺垫。或者:颈联从上到下、动静结合,既描绘下雪的情景,又写出雪下得很厚,为下文写想到友人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