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描写网描写季节一月内容页

从猪肉价格想到外国文学作品中对贫穷的描写

从猪肉价格想到外国文学作品中对贫穷的描写

早晨陪家人到菜场买菜,发现一斤猪肉价格已经涨到了30元以上。往常在菜场唱重头戏的肉摊上虽然还算不上无人问津,但绝对算得上摊前冷落脚步稀,甚至连问一下价格再恋恋不舍离去的人都没有,几乎都是匆匆而过。看来,大多数人已经将吃肉的次数大幅缩减了,对无数普通老人来说,可能很久没有尝过红烧肉的滋味了。

回家的路上,我突然想起了许多国外文学作品中对贫穷的描写。

现在50岁以上的人一定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有一部又臭又长的墨西哥电视剧——《卞卡》,长达200集。

其中有一集说的是,有一家人已经穷到极致,走投无路,老头穿上旧大衣,准备出门乞讨。作为观众的我们都非常吃惊,因为穷得要乞讨的人还穿着大衣,而我们,除了村干部才穿得起的黄大衣,都不知道大衣是个什么玩意,而且,那件大衣居然没有一块补丁!

挤在一起看电视的人里有人说了一句:“他肯定要不到饭。”有人问为什么,他说:“穿那么好,谁会给他。”

老头穿的那件旧大衣,是他家里最寒酸的衣服,但也没有一个补丁。即使今天的农村,穿有补丁的衣服也不难看到。

美国现代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于1933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中,写到大萧条时期,一家人穷得没法过,为了找工作要迁徙到另一个地方,然而他们的早餐还是喝咖啡,吃熏肉、玉米饼。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发表于1846年的中篇小说《穷人》,主要内容是描绘 “小人物”的悲惨经历和悲剧命运。其中描写最穷苦的底层生活时写道:“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我了个去,看这部小说时,我们的早饭是一碗玉米糊糊,菜——如果可以叫菜的话——是用筷子沾盐。

专门描写美国社会穷人生活的欧.亨利,他在名篇《麦琪的礼物》中写两个穷到极致的人,吃的是肉排!

那部影响了美国近代历史,被列入美国历史教材和大学必读书目的《为奴十二年》,其中写到两百年前黑奴的悲惨生活,一天的标配是半磅熏(猪)肉,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四两半。这不是现代人不了解历史瞎写的,该书作者所罗门·诺瑟普本人曾于1841年至1853年被绑架为黑奴,逃出来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的。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长篇小说《理智与情感》于1811年出版。其中写到需要慈善家帮助的一户乡下人很穷,穷到什么地步?早餐只有面包和牛奶。

当代最牛的小说家肯·福莱特有一部长篇巨著——也是笔者本人最推崇的、写出了整个二十世纪世界历史的长篇小说——《世纪三部曲》,其中写女主人之一,艾瑟儿到威尔士乡下看望自己已经退休的父亲时,贫穷的父母家中的寒酸让她难过——壁毯和地毯都很陈旧并且有了破洞。顺便说一句,她的父亲是一名被资本家剥削的矿工,母亲是家庭妇女,两人现在靠父亲的养老金生活;故事的时间背景嘛,具体年代笔者记不清了,总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也就是1914年之前。

再来说个华语的。作家亦舒70年代的小说里写道,某人去了他的穷同学家:“我原以为在生日时想买平治家里没给买就是穷,没想到他家里连咖啡和茶都没有。”

20年后的我读这部小说时还有点迷糊:咖啡是什么东东?

我们整天在众多的管煤中看到无数个西边锅架有无数个穷人,但我们只能听到穷人这个概念,从没有人坦坦荡荡地告诉过我们人家给“穷“所下的定义和标准。

其实很多时候,别人所说的穷人,也所确实没有我们身边的富人那么有钱,但那些穷人的生活质量,真的比我们所谓的富人的生活质量要高许多。

那些作家没有来看过我们这儿大多数人的生活,所以,他们根本没有能力想像,什么才是贫穷。

所幸的是,就在今年,我们所有人就要全部晓糠了。

而且,老大说了,一个也不拉下。

再过三个多月,现在闲得发慌的肉贩们就要忙得浑身大汗了,到那时,猪肉摊位前,一定会是摩肩接踵了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