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描写网描写季节一月内容页

古诗中的描写技巧五

古诗中的描写技巧五

(四)色彩的渲染。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的一团旺火。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今年的春天又过去了,哪天才是我回家的日子呢?

这首诗以色彩鲜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风光反衬诗人久居他乡的愁思和强烈盼望归家的心情。文中“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读者目迷神夺的魅力。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诗句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以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好了铺垫。

又如唐代诗人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

司空图在《诗品》中论“含蓄”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谓“不着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而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意在言外,使人涵咏想象而得之。

一般来说,古诗的“含蓄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9.《金谷园》

杜牧(唐)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金谷园繁华的往事,随着芳香的尘屑消散无踪。不管人世间的沧桑如何,流水照样潺湲,春草依然碧绿,它们对人事的种种变迁,似乎毫无感触。傍晚,正当我对着流水和春草遐想的时候,忽然东风送来鸟儿的叫声,显得凄哀悲切,如怨如诉,仿佛在表露今昔之感。此时此刻,一片片惹人感伤的落花又映入我的眼帘。看到落花满地,不禁让人想起当年坠楼自尽的石崇爱妾绿珠是多么的凄惨。

这首诗句句写景,景中寓情,情与景浑然一体,到底哪是情,哪是景,是情由景生还是景因情存,不分彼此,营造出无穷的情味。文中“自”、“怨”、“犹”等字无不渗透着诗人凄凉感伤的色彩。人事发生了变迁,而春草却毫无感觉,着一“自”字就写出了诗人的伤感。“日暮”、“东风”、“鸣鸟”,本是春天的一般景象,着一“怨”字就蒙上了一层凄凉的色彩。落花与坠楼本来不相干,着一个“犹”字就渗透着诗人对往昔的多少追念、怜惜之情!

又如唐代诗人李白《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普照吴王宫里人。”文中所述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杨柳新叶,船娘菱歌,西江明月等一系列景物,古今对照,无不蕴含着诗人盛衰无常的几多感慨!

(二)叙事抒情,寓意深沉。

30.《牡丹》

陈与义(宋)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自从金人入侵,淮河以北的土地沦陷于敌人之手,至今已有十年未能回归故乡了。故乡的伊水和洛水两条河流源远流长,碧波荡漾。我在遥远的异乡身态龙钟,体弱多病,身边青墩的溪水则默默逝去。一个人独自伫立在春风之中,注视着故乡的名花,春天依旧来临,牡丹照样绽放。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通过对异乡看花事情的叙述,抒发了作者的故乡之思和家国之痛。“独立东风”一句蕴涵着无穷的意思,粗说,可以理解为是诗人对国破家亡的遗恨;细说,则可能包括对过去种种往事的回忆,对将来种种前程的预测和憧憬。作者虽没说出来,读者却可作合理的联想,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又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尽管对友情之深没能明说,但通过“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的描写,把对朋友之情委婉有致而又含蓄不露地显示了出来。

(三)一语双关,妙趣横生。

31.《塞上听吹笛》

高适(唐)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冰雪消融,冬去春来,沉睡了一冬的大草原又披上了绿装,蓝天白云下,牧群悠悠,人欢马叫,战士们挥动着响鞭牧马归来。一轮明月悄然升起,从边关戍楼传来了阵阵优美的羌笛之声。羌笛的名字叫《梅花落》,在静静的边关月夜,倾听这样一首思乡之情的曲子,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仿佛看见朵朵梅花随风飘舞、一夜之间洒满了关山。

这首边塞诗诗、画、音乐完美结合,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读来亦真亦幻,令人浮想联翩。

又如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上指斥商女(歌女)不知道亡国破家的忧愁,轻歌曼舞,实则反映了官僚贵族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空虚而腐朽的灵魂的生活。

(四)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32.《赤壁》

杜牧(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我慢步在长江边上,忽然看见一把折断了的兵器沉没在泥沙中,还没有腐烂销尽,捡起来磨洗一番,仍可看见历史上的战火和刀光剑影。在赤壁战争中假如天公不作美没有东风相助,周瑜怎么能火烧曹操八十万大军而大获全胜呢?恐怕连大乔和小乔两位东吴美女也将做曹操的俘虏,成为铜雀台中的人了。

这是一首咏史诗,即物感兴,托物咏史,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同时也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事情、小人物来显示的。诗人以磨洗折戟的小事,以“二乔”这样的小人物表现主题,表达了对周瑜的谐谑揶揄,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

又如唐代诗人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摄取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细节,反映了当时兵役制度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这样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江上行舟,途中遇风,阻滞武昌。归家的愁思就象东去的流水绵绵不绝。为了排遣愁绪,我只好悠闲地慢步江边,欣赏江边美丽的鲜花沉迷其间,不知不觉忘掉了归家的忧愁。

此诗从反向入笔,明明是风阻客舟无法行船,偏说成是“春风留客”;明明是“归思”萦怀,偏说成思绪尽付流水;明明是心烦意乱,偏说成“闲”看流水;明明是无心看花,偏说成是“贪”看忘愁。总之,这种正话反说,句句无愁却无时不愁,这愁挥之不去,缭绕不散,浓重深沉,别具一格,耐人寻味。

又如晚唐诗人唐彦谦的《小院》:“小院无人夜,烟斜月转明。清宵易惆怅,不必有离情。”此诗抒写离情,前三句层层渲染、蓄势,第四句却从反面写来,以“反”见“正”,深刻地表现了离情的郁积难遗。

也有反话正说的,如唐代诗人李白《巴陵赠贾舍人》:“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诗中说,你贾舍人被贬谪湘水之滨也就不要埋怨了,咱们圣主恩深似海,是他怜悯你,才没有把你像当年的汉文帝贬贾谊到长沙那样贬谪你,而只贬你到了巴陵,你应感谢皇上隆恩啊!实际上,巴陵和长沙两地同样遥远,贾舍人被贬之地并不比贾谊好。整首诗表面上是在劝慰贾舍人,歌颂唐肃宗的圣明,实则讽刺了唐肃宗像汉文帝一样昏庸寡情。

(六)巧用比喻,机智含蓄。

34.《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唐)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昨天晚上洞房里放着红红的蜡烛,我就早早起了床进行梳妆打扮,等待天亮后好去堂前行礼拜见公婆。一番梳妆打扮后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来让旁人听到,只好低下身子轻轻问一问身边丈夫:“我的眉浓淡画得怎样,适合不合时尚呢?”

这首诗表面上是说新娘为了得到公婆的喜爱,画眉打扮以后征求新郎的意见;实际上是以闺意设喻,把自己比为新娘,把张籍比作夫婿,把主考比作公婆,把自己的诗文比描好的眉毛,向张籍询问自己的考试情况。

张籍看到朱庆馀的诗以后,同样以诗酬朱庆馀作答: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绾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的答诗也以比喻暗示。大意说,越州的一位美女精心打扮之后,来到镜泊湖心,本来知道自己长得十分艳丽,却又猜度怀疑。那贵重的丝绸衣服并不值得当今人们看重,但她那一曲菱歌优美无比抵得上万两黄金。暗示朱庆馀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两诗一问一答,巧用比喻相映成趣。朱的赠诗写得好,张的答诗也很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