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描写网描写季节一月内容页

古诗中的描写技巧八

古诗中的描写技巧八

借代

借代是指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运用可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语言简练而含蓄。具体有以下几种:

(一)以事物之特征或标帜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52.《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唐)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袞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早朝前宫中官员各尽职守,卫士头戴红巾象雄鸡高唱报告天明,专门掌管皇帝衣服的官员正把绣有彩饰的皮衣捧进宫廷。早朝中层层叠叠的宫殿大门如九重天门,迤逦打开;万国的使节拜倒丹墀,朝见天子,威武庄严。蔽日的障扇被晨曦照临着向前移动;香炉的轻烟依傍着皇上的龙袍升腾。朝拜后皇上就要召见贾舍人用五色纸起草诏书;只听到贾舍人服饰铿锵的声音他已回到中书省接受任务去了。

这是一首描写朝廷庄严华贵的唱和诗。全诗写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三个阶段,写出了大明宫早朝的气氛和皇帝的威仪,同时还暗示了贾至的受重用和得意。其诗雍容伟丽,造语堂皇,格调十分谐和。

文中“佩声归到凤池头”,“佩声”是指身上佩带的饰物发出的声音,这里代人,具体代指贾至。不言人而言“佩声”,于“佩声”中藏人的行动,使“归”字产生具体生动的效果。“万国衣冠拜冕旒”以“衣冠”代表官吏,以“冕旒”代表天子,也是以标帜代替事物的借代方法。

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借代为富贵之家。

(二)以事物之所属或所在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53.《琴歌》

李颀(唐)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主人置备了上等的好酒,宴请大家乐醉今宵。邀请了一位琴艺高手轻轻弹奏广陵曲谱为酒助兴。外面月光如水倾泻在静默的城垣上,不时有乌鹊惊飞;银霜满树,木叶萧萧,寒风吹衣,好一派凄冷肃杀之气!室内钢炉中的炭火熏染檀香,明亮的华烛闪烁生辉。艺人先弹一曲《渌水》后奏一曲《楚妃》,曲曲美妙动人。一声琴弦拨动,顿时万籁俱寂,满座为之陶醉。人们似乎忘记了尘世的酸辛,漠然了黑夜的漫长。不知不觉苍茫的高天之上,星星越来越少,天就要放白了。想到自己奉命出使清淮,将离家万里,怎不暗自潸然垂泪?仕途之累何苦要如此奔波辛苦呢?还是辞官归隐好了。

全诗写时,写景,写琴,有条不紊,收放自然。最让人赏玩不已的是诗人多方映衬、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全诗只第二句点出“琴字,其余满篇霜月风星,乌飞树响,铜炉华烛,清淮云山,无端点缀,通过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刻画心理,使读者生动形象地感受到了琴歌之美。

文中“四座无言星欲稀”,以“四座”借代为四座上之人。

又如白居易《望月有感》中“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干戈”为作战工具,借代为战争。

(三)以所要表达事物的部分代替事物的全体。

54.《望天门山》

李白(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气势非常壮阔。江水滔滔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站在远处船上看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我乘着一片孤帆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越来越靠近天门山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不仅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而且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并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文中的“帆”代指船,更加形象生动。

又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以“娥眉”代指女人杨妃。

(四)以具体的事物代替抽象的事物。

5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此诗充满奇情妙思,是主要特色。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文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千古名句。这句实写冬雪,却以春花的形式写出,既形象又生动。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浪漫色彩,春风吹来,梨花盛开,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了景象的繁荣壮丽。

“胡琴琵琶与羌笛”句是借代手法,并列三种乐器,虽不写音乐本身,却能间接地传达出了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

又如唐代诗人王维《辋川闭居赠裴迪》中“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以“落日”代夕阳之余光。王维《过香积寺》中“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以“钟”代指钟声,使事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留给人以无穷的想象。

通感

通感即是打破人的各种感官之间的限制,使眼、耳、鼻、嘴、皮肤之间的感觉可以无障碍的沟通,从而使描写的对象具有独特审美效果的修辞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一)听觉与视觉之间的通感。

56.《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唐)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像凤鸣般悦耳的笙声如同隔着彩霞一样从天上传来,我在家中真不知道这吹笙的是墙外的哪一户人家?寻声望去只见外面一道道大门紧锁着实在是无处寻觅,也许是仙境吧,那里长满碧桃,树树都开满了万紫千红的鲜花。

此诗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说笙曲似从天而降,并用“隔彩霞”三字,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不说声如彩霞,而说声自彩霞之上而来,间接地烘托出了吹奏笙乐的明丽环境。“不知墙外是谁家”,这悬揣语气,不仅渲染了笙声的奇妙撩人,还透露出听者“寻声暗问”的专注情态,也委婉地表现出那音乐的吸引力。然而“重门深锁无寻处”,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不禁令人于咫尺之地产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强烈的憧憬,由此激发了一个更为绚丽的幻想。“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与前“隔彩霞”呼应,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何等繁褥绚丽的景象!一个“疑”字,写出了如幻如真的感觉。

此诗第三句紧承第二句,第四句紧承第三句又回应首句,回环中有递进,从“隔彩霞”到“碧桃千树花”,诗人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把五官感觉错综运用,非常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这在“通感”运用上算得上独具一格。

又如大宋才子黄庭坚《才韵公秉》中“车驰马骤灯方闹,地静人闲月自妍”,灯是无声的,但因灯的多亮而形成一种沸沸扬扬的热闹听觉。唐朝诗人贾岛《客思》中“促织声尖尖似针”,将“促织声”的听觉感受转化为“针”的视觉与触觉感受,以针的形状来比喻促织声。这些都是听觉与视觉之间的通感。

(二)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57.《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唐)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草木凋零飘落的季节,我登上古老的吴公台,观赏这零落的古迹。秋景秋意,勾起了我伤痕累累的怀乡心情。这里荒山野寺,人烟稀少,山高水长,与世相隔。西斜的夕阳映照着当年的战垒依依不去,清冷的钟磬声在空荡的山林中久久回响。想起南朝的不少往事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悠悠过去,不觉满腹惆怅;唯独这长江水依然奔腾不息,滚滚东流。

这首诗通过对登台所见的秋声、古台、野寺、夕阳、故垒、寒馨、空林等荒凉瑟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深沉的历史沧桑之感和兴衰之慨。全诗抚今追昔,写景寓情,寄慨遥深。

文中“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依”字下得极雅,用于绘形,极有韵味。“依”字在句中有“枕靠”、“依凭”之意,夕阳本是无情,而用“依”字,却赋予“夕阳”人格化的形象,仿佛这渐行渐远的夕阳也为“古台”、“旧垒”的沧桑之变而叹惋悱恻,而眷恋难舍。“寒”字用于摹声,属通感手法,以触觉上的寒形容磬声的深远,把听觉的“馨”转化为触觉的“寒”,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不仅如此,还以“满”字加以强调,写足了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意境。

又如唐代诗人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中“晨钟云外湿”一句,清晨的钟声远扬,穿过雨幕,显得湿麓麓的,将听觉转化成了触觉。

(三)视觉与嗅觉间的通感。

58.《清平调》

李白(唐)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一枝红艳艳的牡丹因为沾了露水的香气也变得凝重了,眼前的杨贵妃就象这花中的极品一样神韵无比。楚王梦中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神女不过是虚无飘渺,徒然折断愁肠的东西,哪里比得上实实在在的美人呢!想想汉宫里有谁能够比得上这朵娇媚的牡丹花更受君王宠爱呢?那可爱的赵飞燕,称得上是绝代佳人了吧,据说她身轻如燕,能够站在由人托着的盘子中跳舞。不过,她的美貌还得依靠浓妆淡抹方敢面君,哪里比得了杨玉环不施粉黛,便花容月貌的“天生丽质”呢!

这首诗着重从传说与历史两方面着笔,抑古尊今,令人信服地说明杨玉环真乃是天下绝色,而唐玄宗当然也就是天下最有福的天子。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用通感手法把视觉转化为嗅觉,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后三句用神女和飞燕的故事反衬眼前的国色天香和花容月貌。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人与花浑融在一起,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自然使人觉得描写的牡丹,实际是美人玉色。

又如唐代诗人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中“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把视觉的“雪花”转化为嗅觉“香”,从而使描写的对象带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