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有职
人物描写是记叙文写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写作手法。巧妙运用人物描写,不仅可以让人物跃然纸上,形神兼具,更能凸显文章主题,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和层次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人物的独特魅力与内心世界。
一、凸显个性:让笔下人物鲜活起来
成功的描写,首先要精准地展现人物的独特个性,避免千人一面的通用脸谱。《水浒传》被后人推崇备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人物个性的精妙刻画。正如金圣叹所言:“《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这种对人物个性的细腻把握,使梁山好汉们各具风采,栩栩如生。
鲁迅在《孔乙己》中,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当孔乙己给孩子们茴香豆时,他“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一连串的动作和语言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孔乙己善良诚恳的一面,同时也暴露了他作为读书人的清高与迂腐。他的善良与迂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孔乙己这一人物的独特性,使读者过目难忘。
再看高晓声《陈奂生上城》中的一段描写:“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道:‘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这段描写中,陈奂生看到照出人影的地板时的犹豫,以及想到自己出了五块钱后的大胆行为,将他初次进城时的谨慎与随后的无所顾忌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细腻的心理和动作描写,完美地契合了陈奂生的身份与性格特点,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他的世界之中,感受着他的所思所想。
总之,运用人物描写时,必须将人物的独特性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让笔下的人物真正鲜活起来。
二、服务主题:让描写与主旨相得益彰
人物描写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刻画人物形象,更要与文章主题紧密相连,为主题服务。好的描写,能够通过人物的行为、语言、神态等细节,深刻地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使读者在感受人物魅力的同时,也能领悟到文章所传达的情感与道理。
朱自清在《背影》中,通过对父亲买橘子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深刻地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里的“蹒跚地走”“探身”“穿过”“爬上”“攀”“向上缩”“向左微倾”等动作,生动地描绘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艰难,而这种艰难恰恰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这种爱,不仅打动了文中的儿子,也打动了无数读者,成为文章情感的核心与主题的精髓。
又如一位学生在写“母爱”时,这样描写母亲冬天早起做饭的情景:“有一天,母亲轻轻地穿好衣服,高高地抬起脚步,走向厨房,拿起刀,慢慢地切菜,生怕弄起响声。可是她没有看到我,我已经在被窝里注意到她。”这段对母亲动作的描写,细腻地展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与体贴,生动地诠释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因此,运用人物描写时,要始终围绕文章主题,选择恰当的描写内容和方式,让描写成为展现主题的有力工具,使文章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相得益彰。
三、富于变化:让描写手法灵动多样
好的人物描写,绝不是单一、呆板的,而是要富于变化,灵活运用多种描写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符合生活的真实状态。在描写过程中,综合运用动作、神态、心理、语言、外貌等多种描写手段,并根据情节的需要进行巧妙的组合与转换,才能让描写更加精彩,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多面性与立体感。
莫顿·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有一段描写十分精彩:“一脸雀斑的小内德说到:‘嗨!我有主意了。我们很久没去爬悬崖了。’‘我们走吧!’有人附和着。然后他们出发了,气喘吁吁地一路小跑,就像一群迷路的小狗。”这里,作者先是对小内德进行了外貌描写“一脸雀斑”,然后通过语言描写展现了他提议爬悬崖的情节,接着又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气喘吁吁”以及动作描写“小跑”,生动地描绘了孩子们出发时的情景。这种多种描写手法的交替运用,使文章的描写层次丰富,节奏明快,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之中,感受着孩子们的兴奋与活力。
在实际写作中,我们也要学会根据不同的描写对象和情节需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并注重描写手法之间的转换与衔接,使描写更加自然流畅,富有变化。例如,在描写一个人物时,可以先从外貌入手,勾勒出人物的外形特征,再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展现其性格特点,最后借助心理描写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通过多种描写手法的有机结合,才能使笔下的人物更加丰满立体,文章更具可读性。
四、注重细节:细微之处见真情
细节描写是人物描写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能够通过捕捉人物细微的动作、表情、语言等,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一个好的细节描写,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读者对人物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在《孔乙己》中,鲁迅通过对孔乙己一些细微动作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里的“罩住”“弯腰”“直起身”“看一看”“摇头”等细节动作,生动地刻画出孔乙己善良诚恳又清高迂腐的形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亲眼目睹了孔乙己的窘态。
在描写一个紧张的人物时,除了直接描述他的表情和动作,还可以关注到他手指无意识的颤抖、额头渗出的细小汗珠,或者说话时微微的结巴等细节。这些细节描写能够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紧张情绪,仿佛自己就站在人物身边,亲眼目睹了一切。
五、场景衬托:环境之中显性格
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与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在进行人物描写时,巧妙地运用场景衬托,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和心理。
在《孤独之旅》中,作者将杜小康置于恶劣的暴风雨场景中进行描写。“芦荡里没有人家,芦荡里也没有人。芦荡里只有芦苇,而且芦苇长得密密匝匝。这里的芦苇高大挺拔,密不透风,这里的芦苇青翠欲滴,绿得发光。”通过这样的场景描写,衬托出杜小康的孤独与无助,同时也凸显了他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成长,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变化。
在描写一个英勇无畏的消防员时,可以将他置于熊熊燃烧的大火之中,通过火光映照下他坚毅的面庞、无畏的眼神,以及在浓烟滚滚中奋勇前行的身影,来展现他的勇敢和担当。这种场景衬托能够增强画面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更能感受到人物的伟大和崇高。又如在描写一个孤独的老人时,可以安排他在空荡荡的房间里,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地板上,他独自坐在摇椅上,凝视着窗外的远方,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安静而落寞。这种场景描写能够烘托出老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让读者产生深深的同情和共鸣。
六、心理共鸣:让读者感同身受
人物描写不仅要让读者看到人物的外在形象和行为,更要让读者能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人物产生心理共鸣。这就需要作者在描写时,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想法,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达给读者。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在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时,内心有着丰富的思想斗争和情感波动。如在一次战斗前,他内心独白:“我要么在战斗中死去,要么就要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力量。”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让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到保尔的勇敢、坚定以及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从而与他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感受到他内心的澎湃与激昂。
在描写一个即将离别家乡的游子时,可以深入描写他在离别前夜的复杂心理:对家乡的眷恋、对未来的憧憬、对亲人的不舍等。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让读者能够体会到游子内心的纠结和痛苦,仿佛自己也即将面临离别,从而产生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在一些优秀的小说中,心理描写常常是打动读者的关键。
七、对比反衬:突出人物独特性
通过对比反衬来进行人物描写,可以更加突出人物的独特性格和品质。在描写中,可以将不同人物的性格、行为、外貌等方面进行对比,或者将同一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进行对比,从而让读者更加清晰地看到人物的特点和变化。
在《变色龙》中,作者通过描写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时,随着狗的主人身份的不同而态度发生急剧变化的情节,来突出他的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要是这条狗是我将军的,那它肯定是有道理的,是那只手指头自己不小心被咬的。”“哦,原来不是将军家的狗,那就不一样了,这狗肯定是有问题的,应该好好教训一下。”通过这种前后态度的鲜明对比,将奥楚蔑洛夫的势利、狡诈、反复无常的性格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对他的丑恶嘴脸印象深刻。
在描写一个善良的女护士和一个冷漠的医生时,可以通过他们对待病人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来进行对比。女护士总是耐心地安慰病人、细心地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而医生则往往表情严肃,与病人交流时简洁而冷漠。这种对比能够鲜明地突出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让读者对他们的印象更加深刻。又如在描写一个从胆小变得勇敢的少年时,可以先描写他在面对困难时的退缩和害怕,然后再描写他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的勇敢和无畏。通过这种自身前后的对比,能够清晰地展现出人物的成长和变化,使读者为他的转变而感到欣喜和鼓舞。
总之,恰如其分地运用人物描写,是写好记叙文的关键。通过展现人物个性、服务文章主题、富于变化地运用等多种描写手法,我们能够使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文章生动精彩,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打动读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