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描写网描写季节七月内容页

“象征描写”写作法36例方式方法与技巧

“象征描写”写作法36例方式方法与技巧
 

“象征描写”写作法36例

作者:Ashida

    象征描写,说白了就是“找替身”。那些说不出口的心情、道不明白的道理、描不清楚的性格,找个具体的东西替它说话,这东西就是“象征物”。比如说“这人的心,石头似的”,石头就是象征物,说出“硬、冷、捂不热”的意思。

    怎么找象征物,怎么写得自然,如何应用到写作和生活中?其实,象征法,天天都在用。小时候摔了跤,看见路边的草被踩扁了还直挺挺地立着,就知道“我也得像草一样”;妈妈织的毛衣磨出了毛球,摸着扎手却暖和,就知道“这是妈妈的爱,有点糙但实在”。

    一、自然草木类(6种)——草木的脾性,就是人的模样

    1.用小草象征“韧劲儿”

    小草不起眼,但踩不死、旱不坏,雨一淋就冒头,这种“打不倒”的劲儿,能对应人在难处里不认输的性格。抓小草最“倔”的特点,被碾压后的回弹、贫瘠地里的扎根、野火烧后的新芽。别写它多好看,写它“皮实”。

    注意事项:别乱搭!小草通常不象征“富贵”“娇气”,硬凑就怪了。比如写“千金小姐像路边草”,就不如写“像温室里的花”合适。试着用“被车轮碾过的小草”,写一个被老板骂哭后,第二天照样早起上班的年轻人。

    文:巷子口的路沿石缝里,长着丛草。前儿个收废品的三轮车碾过去,草叶贴在地上,像被踩扁的绿纸片。我蹲那儿看了会儿,觉得它肯定活不成了。今儿早起上班,路过时眼一瞟,那草竟直起来了,叶尖还挂着点露水,亮晶晶的,像昨晚没掉的眼泪。同屋的小林从后面追上来,拍我后背:“昨儿被经理训那样,今儿还笑?”我指着草说:“你看它。”小林瞅了瞅,突然笑了:“也是,碾不死的,都得站起来。”

    2.用柳树象征“牵挂”

    柳树的枝条软,风一吹就晃,像人挥着手舍不得;古人折柳送别,这习俗早把“柳”和“牵挂”绑在了一块儿。多写枝条的“动”——被风吹得打卷儿,被雨浇得往下垂,被人摸着舍不得放。别光写“柳树好看”,得让枝条的动静跟着人的心情走。

    注意事项:别用柳树象征“刚强”,它那枝条软趴趴的,撑不起这意思。用“村口的老柳树”,写女儿出嫁时,妈妈站在树下的样子。

    文:村口的老柳树,枝条垂到膝盖。春桃穿着红棉袄上婚车时,她妈就站在柳树下,手攥着根最粗的枝条,指节都捏白了。风从河对岸吹过来,枝条往车这边扑,像要抓住车尾巴。春桃从车窗里探出头,喊“妈你回去”,她妈没应声,手一松,那枝条弹回去,又跟着风往前够。车开出去老远,春桃回头看,柳树的影子越来越小,像个蹲在地上的人,手里的线没拉住风筝,只剩一截绳在风里晃。

    3.用牡丹象征“体面”

    牡丹花开得大,颜色艳,花瓣层层叠叠,一看就“撑得起场面”;老辈人说“牡丹是花王”,自带一股“不藏着掖着”的贵气。写牡丹要突出“盛”——花瓣堆得像小包子,颜色亮得晃眼,连叶子都长得厚实,不像别的花瘦伶伶的。

    注意事项:别用牡丹写“穷酸”或“卑微”,它天生就带着“豁亮”的劲儿,硬写就拧巴。用“院子里的牡丹”,写一个一辈子好强、哪怕家里揭不开锅也要把孩子打扮整齐的老太太。

    文:李奶奶家院子里的牡丹,每年谷雨准开花。去年她儿子住院,家里钱都填了医院,她还是天不亮就去河边挑水浇牡丹。有回我路过,见她蹲在花跟前,用布擦花瓣上的灰,嘴里念叨:“你得开得精神点,咱家人不兴耷拉脑袋。”后来她孙子上学,穿的校服洗得发白,可领口袖口都熨得平平整整,像牡丹的花瓣,哪怕不新,也得挺着腰杆。邻居说她“死要面子”,她指着牡丹笑:“你看这花,哪回不是大大方方开?人活着,不就图个亮堂?”

    4.用竹子象征“骨气”

    竹子长得直,哪怕被雪压弯了,雪一化还能挺回去;一节一节的,像人做事有分寸,不弯腰不低头。写竹子的“直”和“韧”——风刮得叶响,杆儿却不晃;雪压得弯成弓,也不折;哪怕长在石头缝里,杆儿也往上蹿,不往旁边歪。

    注意事项:别用竹子写“圆滑”,它那直来直去的样,跟“会拐弯”不搭边。用“被雪压着的竹子”,写一个宁愿下岗也不帮老板做假账的会计。

    文:后院的竹子,腊月里被雪盖了层白。最粗的那根,被压得像张拉满的弓,竹梢快贴着地了。老张蹲在廊下抽烟,瞅着竹子笑:“跟我一样,倔。”前儿老板让他在账本上多写个数,他把笔一摔:“这账我做不了。”老板说“你不做就滚蛋”,他真卷了铺盖。这会儿雪化了点,竹子“咔”地弹回去,直挺挺的,叶尖的雪簌簌往下掉,像抖落一身灰。老张掐了烟,起身拍了拍竹杆:“你站直了,我也站直了。”

    5.用蒲公英象征“离别”

    蒲公英的种子带白毛毛,风一吹就飘走,不知道落在哪儿;像人走了,天南海北,再难见面。写种子“飘”的过程——被风吹得打旋儿,贴着地面滑,被小孩吹一口气就散,落在水里跟着流走。别写花多黄,重点写种子离开时的“身不由己”。

    注意事项:别用蒲公英象征“团聚”,它的命就是“散”,硬凑就别扭。用“院子里的蒲公英”,写弟弟去外地打工,姐姐送他到车站的场景。

    文:院墙边的蒲公英,种子鼓得像小棉花球。弟弟蹲那儿吹,白毛毛飞起来,粘了他一裤腿。“姐,我到了那边就给你打电话。”他说这话时,风刚好吹过,剩下的种子全飘起来,往大门外跑。我往他包里塞煮好的鸡蛋,手碰到他胳膊,才发现他比去年壮实了,可肩膀还是一抽一抽的。到了车站,他进站时回头挥手,阳光照在他身上,像刚才那些飞远的白毛毛,明明看着亮,却抓不住。我往回走,看见路边的蒲公英种子落在泥里,想着它们要在陌生的地方扎根,突然鼻子一酸——人跟种子一样,长大了,就得被风吹走。

    6.用仙人掌象征“熬劲”

    仙人掌不用常浇水,晒不死,冻不坏,扔在角落里也能活;像那些日子苦、没人帮,却自己扛过来的人。写它“不娇气”——土干得裂口子也不蔫,被晒得发白也挺着,刺扎手但能挡事儿。别写它“好看”,要写它“耐造”。

    注意事项:别用仙人掌象征“柔弱”,它浑身是刺,硬得很。用“窗台上的仙人掌”,写一个独自带孩子、白天打工晚上摆地摊的单亲妈妈。

    文:出租屋的窗台上,摆着盆仙人掌。我有回忘浇水,俩月后才发现,土都板结得像块砖,它顶上竟冒出个小绿芽。林姐每天早上给它浇点洗脸水,就匆匆去超市理货,晚上回来摆地摊,卖些小孩的袜子。有回下雨,她的摊子被淋湿了,袜子泡得发胀,她蹲在雨里捡,头发往下滴水,像刚从水里捞出来。我让她别干了,她指着仙人掌说:“你看它,渴成那样都能冒芽,我这点雨算啥?”现在那仙人掌长得比拳头大,刺硬得能扎破纸,像林姐手上的茧,虽不好看,却能撑起日子。

    二、天气光影类(6种)——天上的动静,都是心里的事儿

    7.用晴天象征“敞亮”

    晴天太阳足,天蓝得透,云白得轻;像心里没疙瘩,事儿想得开,干啥都顺。写“亮”和“暖”——阳光照在脸上发烫,影子短得贴在脚边,风一吹,树叶的光晃眼睛。别写“晴天冷”,晴天的冷是“干冷”,也带着亮堂劲儿。

    注意事项:别在心情不好时写晴天,除非你想写“强装开心”,比如“天明明晴得晃眼,我却觉得心里发暗”。用“放暑假的晴天”,写考试考了第一名,跟爸妈去公园玩的心情。

    文:放暑假那天,天好得不像话。蓝是那种透亮的蓝,云像棉花糖,看着就软。我攥着成绩单跑回家,爸妈正收拾野餐垫,“去公园划船!”爸的声音比平时亮,像被太阳晒过的铜铃铛。船划到湖中间时,阳光洒在水面上,碎金子似的,晃得人睁不开眼。妈把西瓜切开,甜水顺着手指往下滴,滴在船板上,很快就被晒干了。我咬着瓜,看爸妈的影子在船板上挨得近近的,突然觉得,日子就该这样——太阳照着,心里的事儿都晒得暖暖的,没一点阴角。

    8.用阴天象征“憋闷”

    阴天云厚,太阳被遮住,天灰蒙蒙的;像心里有事儿堵着,说不出来,也喘不过气。写“沉”和“闷”——云低得像要压下来,风是凉的,吹得人打哆嗦,树叶不动,鸟也不叫。别写“阴天热闹”,阴天的热闹也是“闷热闹”,像被捂住的喇叭。

    注意事项:别用阴天写“兴奋”,除非是“憋着劲儿的兴奋”,比如“天阴沉沉的,我攥着录取通知书,手心却冒热汗”。用“没带伞的阴天”,写跟好朋友吵架后,独自走回家的心情。

    文:跟小雅吵完架,天就阴了。云像泡了水的棉絮,沉甸甸地挂在天上,压得人胸口发闷。我没带伞,沿着墙根走,脚踢着路边的小石子,石子滚两下就停了,像我没说完的话。路边的月季花都低着头,花瓣上沾着灰,蔫得像被人骂过的孩子。风从胡同口钻进来,带着股土腥味,吹得我脖子后面发凉。快到家时,雨点掉下来,砸在脸上,不疼,却像小针在扎——明明是夏天,怎么觉得比冬天还冷?

    9.用暴雨象征“痛快”

    暴雨来得猛,下得大,噼里啪啦砸下来,像心里的火气、委屈一下子全倒出来,哪怕狼狈,也敞亮。写“猛”和“急”——雨点砸在地上冒白烟,屋檐水连成线,人跑起来溅一身泥,却忍不住想笑。别写“暴雨绵绵”,暴雨就得“来势汹汹”。

    注意事项:别用暴雨象征“憋屈”,它的性子是“发泄”,不是“憋着”。用“夏天的暴雨”,写攒了半年的工资丢了,却在雨里突然想通的场景。

    文:工资丢的那天,天跟漏了似的。雨点砸在菜市场的塑料棚上,砰砰响,像有人在上面敲鼓。我蹲在棚子底下,看着钱夹里的空夹层,眼泪混着雨水往下掉,却不觉得难过,反倒想笑。旁边卖菜的大爷喊:“小伙子,进来避避!”我摆摆手,突然站起来往雨里冲。雨点砸在头上,疼得发麻,衣服贴在身上,像裹了层冰,可心里的疙瘩却像被泡开的茶叶,慢慢舒展开了。钱没了能再挣,可这雨,下得真痛快——像把心里积的灰,全冲干净了。

    10.用月光象征“念想”

    月光柔,照得远,不管人在不在一块儿,都能被同一片月光照着;像心里惦记着谁,隔着千里也觉得近。写“柔”和“静”——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层霜,照在墙上印树影,人走在月光里,影子被拉得老长,像拖着没说的话。别写“月光刺眼”,它的亮是“软”的。

    注意事项:别用月光象征“热闹”,它适合“静着想事儿”,不适合“扎堆儿乐”。用“窗前的月光”,写奶奶去世后,第一个中秋夜里的心情。

    文:奶奶走后的第一个中秋,月亮圆得像她缝的布扣子。我坐在她常坐的藤椅上,月光从窗棂钻进来,在地上画格子,像她以前铺的凉席。藤椅上还有她的味道,淡淡的艾草香,混着月光的清。她以前总说:“月亮照着咱,也照着你在外地的叔,咱看的是同一个月亮。”现在她不在了,月光却还照着藤椅,照着桌上没吃完的月饼,像她没走,就坐在旁边,拍着我的手背说:“吃啊,月饼要就着月光吃才香。”

    11.用路灯象征“盼头”

    路灯天黑了就亮,照着回家的路,哪怕光弱,也让人觉得“有地方去”;像日子再难,也有个盼头。写“暖”和“稳”——灯光是橘黄色的,照在地上有个圈,晚归的人往亮处走,影子在光里晃,却不害怕。别写“路灯忽明忽暗”,它得“一直亮着”。

    注意事项:别用路灯象征“绝望”,它的本分是“照亮”,不是“添黑”。用“巷子口的路灯”,写冬天加班到深夜,走回家的路上看到的景象。

    文:加班到十一点,巷子口的路灯还亮着,橘黄色的光打在结了薄冰的地上,像铺了层蜂蜜。我缩着脖子往前走,脚踩在冰上咯吱响,却不觉得怕——那灯光跟着我,影子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像个不说话的伴儿。快到楼下时,看见张婶家的灯也亮着,窗玻璃上印着她织毛衣的影子。她总说:“路灯亮着,晚归的人就知道家在哪儿。”我抬头看路灯,光虽不强,却把周围的黑推开一块,突然觉得,日子就像这路灯,哪怕只能照亮一小片地方,也比摸黑强。

    12.用影子象征“心事”

    影子跟着人走,人动它动,人静它静,却又说不出话;像心里藏的事儿,不说,但自己清楚。写影子的“变”——灯光下影子长,月光下影子淡,人低头时影子缩成一团,人抬头时影子往远处伸。别写“影子和人一样”,它得“藏着点啥”。

    注意事项:别让影子“表里如一”,它的作用是“暗示”,不是“明说”。用“路灯下的影子”,写偷偷把同学的笔记本藏起来,又后悔的心情。

    文:我把晓红的笔记本塞进书包时,路灯的光刚好照过来,我的影子趴在地上,书包那儿鼓出一块,像长了个瘤子。往家走时,影子跟着我,一会儿被踩在脚下,一会儿跑到前面,像在催我把本子送回去。路过晓红家的窗户,灯还亮着,她的影子在窗帘上晃,好像在翻书包。我的影子突然缩成一团,贴在脚边,像怕被她看见。到了家门口,我掏出笔记本,影子也舒展开来,长长地拖在地上,像松了口气的我——有些事,藏在影子里比藏在心里,更沉。

    三、日常物件类(6种)——身边的东西,都藏着故事

    13.用老钢笔象征“本分”

    老钢笔沉甸甸的,笔尖磨圆了,墨水洇在纸上有痕迹;像那些做事认真、不偷懒,一辈子守着规矩的人。写“旧”和“实”——笔杆有划痕,笔帽夹变形了,写出来的字不花哨,却一笔一划站得稳。别写“老钢笔崭新”,它的价值在“用旧的痕迹”。

    注意事项:别用老钢笔象征“油滑”,它的笔尖是“直来直去”的,藏不住虚。用“爷爷的老钢笔”,写他当了一辈子会计,从没算错过一笔账的故事。

    文:爷爷的钢笔,笔杆掉了漆,露出里面的铜色,像他手上的老年斑。他算账时总把笔帽夹在耳朵上,笔尖在账本上划过,沙沙响,像春蚕在啃桑叶。有回村头的王婶想让他多记两笔开销,往他兜里塞鸡蛋,他把鸡蛋塞回去,拿起钢笔在账本上敲了敲:“这笔写下去,就是数;数错了,笔不答应。”后来他走了,我收拾他的抽屉,钢笔躺在红布包里,笔尖还沾着点蓝墨水,像他没说完的话——做人跟写字一样,得一笔一划,不能走歪。

    14.用旧围巾象征“暖”

    旧围巾毛线松了,边儿磨破了,却比新的软,裹在脖子上,像有人在背后搂着你;像那些说不出软话,却把疼藏在细节里的人。写“软”和“贴”——毛线球沾着头发,针脚歪歪扭扭,围上时线头蹭下巴,却舍不得摘。别写“旧围巾难看”,得写“戴着踏实”。

    注意事项:别用旧围巾象征“冷”,它的温度在“旧”里,不在“新”里。用“妈妈织的旧围巾”,写冬天在学校冻得发抖,却突然想起围巾的场景。

    文:教室的窗户漏风,我缩着脖子抄笔记,笔尖都在抖。同桌的围巾是新买的,绒毛蓬蓬的,看着就暖和。我摸了摸兜里的旧围巾——毛线松得能看见指缝,边儿磨得像狗啃过,是妈前年织的。去年我嫌它丑,扔在衣柜最底层,今儿早上妈塞我兜里,说“天凉”。突然想把它拿出来,手指刚碰到毛线,就想起妈织它时的样子:台灯下,她的手在毛线里穿梭,针脚歪了又拆,拆了又织,像在拼一块不能错的拼图。我把围巾往脖子上一围,松垮的毛线贴着皮肤,暖乎乎的,比同桌的新围巾热乎十倍——有些暖,不在好看,在针脚里藏的心思。

    15.用搪瓷缸象征“实在”

    搪瓷缸掉了瓷,磕出坑,装水烫得手疼,却能装满满一杯;像那些直来直去、不讲究,却能掏心窝子帮你的人。写“糙”和“满”——缸沿有豁口,外面印的字褪了色,装水时晃出来洒一地,喝起来却痛快。别写“搪瓷缸精致”,它的好处在“不娇气”。

    注意事项:别用搪瓷缸象征“虚礼”,它的性子是“实在”,容不得假。用“工地的搪瓷缸”,写一个每天给工友带早饭,自己却啃干馒头的大叔。

    文:李大叔的搪瓷缸,缸身掉了一大块瓷,露出黑黢黢的铁,像他晒黑的胳膊。每天早上,他的缸里都装着粥,上面飘着咸菜,给这个倒点,给那个分点,轮到自己时,缸底只剩点粥渣。有回我问他:“大叔你咋不先给自己盛?”他把缸子往石头上一磕,发出“当”的一声,像敲钟:“这缸子,装得多了才沉;人活着,帮得多了才踏实。”现在那缸子还在工地的窗台上,早上的太阳照在上面,掉瓷的地方闪着光,像大叔笑起来时露出的牙——不白,却亮堂。

    16.用布娃娃象征“念想”

    布娃娃缝补过,眼睛掉了一只,却被抱得软软的;像那些不在身边的人,或忘不掉的日子,看着旧,却碰一下就心疼。写“破”和“软”——布料起球,胳膊缝歪了,身上有奶渍的印子,却被洗得干干净净,抱在怀里像揣着团云。别写“布娃娃崭新”,它的重量在“被爱过的痕迹”。

    注意事项:别用布娃娃象征“遗忘”,它是“记挂”的替身,不是“放下”的证明。用“外婆缝的布娃娃”,写她走后,每次看到娃娃就想起她的场景。

    文:外婆缝的布娃娃,左眼的纽扣掉了,用红线缝了个小红点,像哭红的眼睛。我把它放在枕头边,晚上摸它的布料,软得像外婆的手。小时候发烧,外婆就抱着它坐在我床边,用蒲扇给我扇风,娃娃的耳朵蹭着我的脸,带着外婆的皂角香。现在蒲扇不在了,外婆也不在了,可娃娃还在,身上的补丁像外婆缝的皱纹,抱着它睡觉,总觉得她还坐在床边,扇风的手没停。有回表妹想把它扔了,我抱着不放——有些东西破了,才更不能丢,因为里面藏着的人,再也回不来了。

    17.用钥匙串象征“归宿”

    钥匙串叮当作响,挂着家门、抽屉、自行车的钥匙;像心里有个地方,不管走多远,都能回去,都有牵挂。写“响”和“全”——钥匙碰在一起叮当响,挂着的小铃铛跟着晃,丢了一把就坐立不安,找着了攥在手里才踏实。别写“钥匙串孤零零”,它得“带着家的味儿”。

    注意事项:别用钥匙串象征“漂泊”,它的意义在“有处可去”,不是“无家可归”。用“爸爸的钥匙串”,写他每天下班回家,钥匙插进锁孔的声音。

    文:爸的钥匙串,挂着五把钥匙,还有个掉了漆的小葫芦,走起路来叮当响,在楼道里一听见这声,我就知道他回来了。他掏钥匙时总先摸葫芦,说“顺顺气”,钥匙插进锁孔,“咔哒”一声,门开了,饭菜香就涌出来。有回他出差,钥匙串放在鞋柜上,家里静悄悄的,我总觉得少了点啥。半夜醒了,听见风吹窗户的声音,突然想起那串钥匙的叮当响——原来那声音不是吵,是“家里有人”的动静。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钥匙串,每次开门时,总学着爸的样子摸一摸挂坠,好像这样,不管走多远,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18.用补丁衣服象征“过日子”

    补丁衣服针脚密,颜色不搭,却洗得干净;像那些精打细算、不浪费,把日子过得扎实的人。写“细”和“净”——补丁比原布还结实,线是彩色的,袖口磨破了又缝上,看着旧,却没有一点脏。别写“补丁衣服邋遢”,它的体面在“用心”。

    注意事项:别用补丁衣服象征“穷酸”,它代表的是“过日子的劲儿”,不是“穷”。用“奶奶的补丁褂子”,写她把旧衣服改改给孙女穿,孙女却很喜欢的故事。

    文:奶奶的蓝布褂子,胳膊肘上补着块红布,像贴了朵花。她总说:“衣服破了补补还能穿,日子省省才能过。”有回我穿她改的小褂子去学校,同学笑补丁难看,我却摸着针脚直乐——那红布是她年轻时的嫁衣,蓝布是爷爷的旧中山装,奶奶把它们拼在一块儿,针脚密得像蜜蜂窝。现在那褂子还挂在衣柜里,补丁被洗得发白,却比新衣服还软。奶奶说:“这布跟人一样,挨过缝补,才更结实。”我懂她的意思——日子就像这褂子,看着不光鲜,可针脚里藏着的心思,比啥都金贵。

    四、动物生灵类(6种)——飞的走的,都像人的模样

    19.用老黄狗象征“忠心”

    老黄狗毛色褪了,腿有点瘸,却总跟着主人,见了外人就挡在前面;像那些不图啥,就认一个人,掏心掏肺对他好的人。写“黏”和“护”——尾巴摇得慢,却一直摇,主人走一步它跟一步,见了生人就低呜,挡在主人身前。别写“老黄狗凶猛”,它的好是“护着你”,不是“吓唬人”。

    注意事项:别用老黄狗象征“背叛”,它的性子是“认死理”,不会变。用“村口的老黄狗”,写孤寡老人去世后,狗还守在门口的场景。

    文:王大爷走的那天,老黄狗趴在门口,尾巴没摇,耳朵耷拉着,像被霜打了的草。以前王大爷拄着拐杖往村口走,它就跟在后面,一步一挪,王大爷坐下抽烟,它就趴在脚边,舌头伸出来,呼哧呼哧喘气。现在王大爷的拐杖还靠在墙上,狗却每天守在门口,见人就看,好像在问“见我家老头没”。有回我给它扔馒头,它闻了闻,又抬头看门口,尾巴轻轻扫了扫地面,像在说“等他回来一起吃”。村里要把狗送走,它却咬着王大爷的裤腿不放,那股犟劲儿,像在说——你走了,我替你守着家。

    20.用燕子象征“归期”

    燕子春天来,秋天走,年年回老窝;像那些不管走多远,总会回家的人,或总会兑现的承诺。写“准”和“亲”——落在屋檐下的老巢,叽叽喳喳叫,绕着院子飞,把泥叼回窝里,像在说“我回来了”。别写“燕子乱飞”,它的特点是“认家”。

    注意事项:别用燕子象征“漂泊”,它是“有归期”的,不是“无定所”。用“屋檐下的燕子”,写外出打工的儿子,每年春天都准时回家的故事。

    文:李家的屋檐下,燕子窝搭了十年。每年清明前后,燕子准回来,绕着院子飞,把泥和草叼进窝里,叽叽喳喳的,像在说“我们回来了”。李婶就站在院里等,看见燕子飞,就往窗台上摆一碗水,“给它们润润喉”。她儿子在南方打工,每年燕子回来时,他也准到家,行李上沾着南方的泥,像燕子叼回的草。今年燕子来了,儿子却没来,电话里说工地忙,李婶摸了摸燕子窝,窝里的小燕子探出头,她突然笑了:“没事,燕子明年还来,你也一样。”

    21.用蜜蜂象征“勤谨”

    蜜蜂早出晚归,采了蜜也不独吞,嗡嗡叫着往窝里飞;像那些埋头干活、不偷懒,还想着大伙的人。写“忙”和“实”——翅膀扇得快,停在花上就不动,腿上沾着花粉,飞回窝时肚子鼓鼓的。别写“蜜蜂悠闲”,它的命就是“停不下来”。

    注意事项:别用蜜蜂象征“偷懒”,它的标签是“勤快”,装不了懒。用“菜园里的蜜蜂”,写妈妈每天天不亮就下地,种的菜分给邻居的故事。

    文:妈种的菜园,夏天总有蜜蜂飞,黄黑相间的身子,在黄瓜花上一落,腿就沾满金粉,像穿了双小靴子。妈比蜜蜂起得还早,天没亮就去摘豆角,露水打湿裤脚,她也不擦,摘满一筐就往邻居家送。张奶奶牙不好,她就摘嫩点的;王大哥家孩子多,她就多给两把。有回我问她:“种这么多,累不累?”她指着蜜蜂笑:“你看它们,采了蜜也不是自己吃,窝里的蜂子都等着呢。人活着,不就跟蜜蜂一样,忙点,心里才甜。”

    22.用麻雀象征“活泛”

    麻雀蹦蹦跳跳,见了人就飞,转眼又落回来,在地上啄米粒,叽叽喳喳吵个不停;像那些机灵、热闹,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普通人。写“灵”和“闹”——在地上跳着走,见人就扑棱棱飞,落在电线上排一排,叫起来像开小会。别写“麻雀孤单”,它们总是“扎堆儿”。

    注意事项:别用麻雀象征“沉闷”,它们的性子是“热闹”,藏不住静。用“院子里的麻雀”,写退休的老人们聚在树下下棋、聊天的场景。

    文:楼下的老槐树上,总有一群麻雀,早上吵得人睡不着,像在喊“起来玩”。张大爷搬个小马扎坐在树下,摆开象棋,李大爷就揣着茶水过来,俩人一边下棋一边吵,像树上的麻雀。“你这马走得不对!”“咋不对?我乐意!”旁边看棋的人也跟着喊,笑声混着麻雀叫,把阳光都震得晃。有回下雨,麻雀躲在树叶里,老人们就挪到楼道里,棋盘铺在台阶上,照样吵得热闹。张大爷说:“人老了,就得像麻雀,扎堆儿才不冷清。”可不是嘛,日子就该这样,吵吵嚷嚷的,才像过日子。

    23.用老牛象征“实在”

    老牛走得慢,喘得粗,却拉犁拉车不偷懒,鞭子打在身上也不吭声;像那些闷头干活、不抱怨,把苦自己扛的人。写“沉”和“稳”——蹄子踩在泥里陷半寸,拉着犁一步一挪,汗从脖子上流下来,却不抬头。别写“老牛耍脾气”,它的好是“踏实”。

    注意事项:别用老牛象征“油滑”,它的性子是“认干”,不会“耍滑”。用“家里的老黄牛”,写父亲一辈子种地,从没跟人红过脸的故事。

    文:家里的老黄牛,拉犁时总低着头,绳子勒在脖子上,陷出一道沟,它也不哼一声。爸跟它一样,种地时不说话,汗滴在地里,砸出小坑,像老黄牛的蹄印。有回天旱,玉米叶卷了边,爸牵着牛去浇水,牛拉着水车走得慢,爸就跟在后面,用鞭子杆轻轻拍它的屁股:“慢点,不急。”牛好像听懂了,步子稳了些。现在牛不在了,爸还保留着赶牛的鞭子,杆儿磨得发亮。他说:“牛这辈子,就认干活;人这辈子,就认踏实。”

    24.用鲤鱼象征“闯劲”

    鲤鱼甩着尾巴往上游,跳过石头,逆着水流,哪怕被冲下来,也接着跳;像那些不服输、敢较劲,想往高处走的人。写“劲”和“犟”——尾巴拍得水花四溅,身子弓起来往上蹿,掉下来就甩甩头,接着跳,鱼鳞在水里闪着光。别写“鲤鱼顺水漂”,它的本事是“逆流”。

    注意事项:别用鲤鱼象征“认命”,它的性子是“折腾”,不是“服软”。用“河里的鲤鱼”,写农村孩子考上大学,临走前看鲤鱼跳河的场景。

    文:村后的小河,每年春天都有鲤鱼往上游,想跳过那道石坎。我蹲在岸边看,有鱼跳得高,尾巴一甩就过去了;有鱼被水冲下来,翻个身,又摆尾巴往上冲。明天我就要去城里上大学了,爸说:“你就像这些鱼,得往上跳,别怕摔。”有条鱼被石头撞了下,侧着身子漂了会儿,突然一使劲,竟跳过了石坎,尾巴在水面上拍了拍,像在笑。我突然懂了——日子就像这河水,有顺有逆,可只要敢跳,总有过去的坎。

    五、动作行为类(6种)——举手投足,都是心里的话

    25.用搓手象征“紧张”

    人紧张时,手会来回搓,手心出汗,搓得指节发红;像心里的疙瘩没解开,慌得不知道往哪儿放。写“快”和“乱”——手指交叉着搓,手心手背来回蹭,搓得发烫,眼神却飘,不敢看人。别写“搓手慢悠悠”,紧张时的搓手得“慌里慌张”。

    注意事项:别用搓手象征“淡定”,它的潜台词是“心里没底”。用“面试时的搓手”,写第一次找工作,面对面试官时的紧张。

    文:面试官的笔在纸上划,我盯着自己的手,它们像俩不认识的人,来回搓,手心的汗把裤缝都打湿了。“你为啥来我们公司?”他抬头问,我张了张嘴,话卡在喉咙里,手搓得更欢了,指节红得像煮熟的虾。窗外的阳光照进来,在手上投下影子,那影子也跟着抖。突然想起妈说的“紧张就搓搓手,把慌劲儿搓掉”,我深吸一口气,手慢慢停下——原来搓手不是怕,是心里的劲儿没处使,等你敢开口了,手自然就稳了。

    26.用摸头发象征“不安”

    人不安时,会不自觉摸头发,抓一抓,捋一捋,把头发弄得乱糟糟;像心里的事儿没理顺,烦得慌。写“频”和“乱”——手隔一会儿就往头上放,抓得头发翘起来,捋的时候又没章法,眼神跟着飘。别写“摸头发优雅”,不安时的摸头发是“没头绪”。

    注意事项:别用摸头发象征“自信”,它代表的是“心里发虚”。用“撒谎时摸头发”,写不小心打碎了妈妈的花瓶,却说是猫碰的场景。

    文:妈问“花瓶咋碎了”时,我的手像长了眼睛,直往头上摸,把辫子抓得松松垮垮。“是……是猫碰的。”我说这话时,手抓着头发往下捋,发梢缠在指头上,像解不开的线。妈盯着我,我不敢看她,手摸得更勤了,头皮都有点疼。猫蹲在窗台上,尾巴甩了甩,像在笑我。后来我把碎瓷片扫起来,手终于不摸头发了——原来心里的不安,比抓乱的头发更让人难受。

    27.用低头踢石子象征“委屈”

    受了委屈的人,会低着头,脚踢着路边的石子,石子滚远了,又追上去踢;像心里的话没处说,憋得慌。写“闷”和“慢”——头埋得低,眼睛盯着脚,石子被踢得蹦蹦跳跳,脚步声拖拖拉拉,不说话。别写“低头踢石子痛快”,它的情绪是“憋着”。

    注意事项:别用这动作象征“开心”,它的调子是“沉”,不是“亮”。用“放学路上踢石子”,写被老师冤枉偷东西,却没人信的委屈。

    文:书包带子滑到胳膊肘,我低着头,脚踢着路边的小石子。那石子灰扑扑的,被我踢一下,滚两圈,停了,我追上去再踢,它又滚远了,像我没说出口的话。同桌说看见我摸了讲台的钢笔,老师让我交出来,我张了张嘴,却没声音,眼泪掉在石子上,晕开一小片湿。踢到家门口,石子卡在砖缝里,我蹲下来抠,指甲缝里塞满土——原来委屈就像这石子,你越踢它,它越硌得慌。

    28.用掰手指节象征“较劲”

    想较劲的人,会把手指节掰得咔咔响,眼睛盯着对方,手捏得发白;像心里憋着股劲,不服输。写“响”和“硬”——手指一个一个掰,响声脆,手捏成拳,指节突出,眼神带劲。别写“掰手指节慢悠悠”,较劲时的动作得“带火气”。

    注意事项:别用这动作象征“退让”,它代表的是“不服软”。用“掰手指节”,写和同学比赛跑步,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赢的场景。

    文:体育老师说“预备”时,我盯着前面的跑道,手在背后偷偷掰手指,“咔、咔”响,像在给自己加油。小刚站在我旁边,嘴角翘着,好像笃定他能赢。我把手指掰得更响了,指节捏得发白,心里的火像被点燃的柴,噼里啪啦烧。发令枪响时,我冲出去,听见风在耳边叫,像刚才掰手指的响声——原来较劲不是跟别人,是跟自己心里的“怕”,你掰响了指节,就敢往前冲了。

    29.用擦桌子象征“心乱”

    心乱时,人会反复擦桌子,布子在桌上划来划去,明明干净了还擦;像心里的事儿理不清,只能找点事干。写“繁”和“慌”——布子蘸了水又拧干,擦得桌面反光,还在擦,手有点抖,眼神飘。别写“擦桌子有条理”,心乱时的动作是“没头没脑”。

    注意事项:别用擦桌子象征“平静”,它代表的是“心里不踏实”。用“等待成绩时擦桌子”,写高考完在家等通知书,坐立不安的心情。

    文:通知书该来的那天,我拿着布子擦桌子,擦了一遍又一遍,桌面光得能照见人影,还在擦。妈说“别擦了,坐下歇会儿”,我摇摇头,布子在桌上划圈,像在画没头的线。窗外的风吹进来,桌上的纸片动了动,我赶紧按住,又接着擦。突然听见邮递员的车铃声,我扔了布子就往外跑——原来心乱时的忙碌,都是在等一个能让心踏实的消息。

    30.用叠被子象征“心气”

    哪怕日子再难,也把被子叠得方方正正的人,心里一定憋着股劲儿;像那些不向难处低头,把日子过得有模样的人。写“齐”和“挺”——被角拉得笔直,边儿对齐,叠得像块豆腐,哪怕被子旧了,也透着股精神。别写“叠被子敷衍”,它的意义在“认真”。

    注意事项:别用叠被子象征“颓废”,它代表的是“过日子的心气”。用“住院时叠被子”,写生病后不想让家人担心,每天把病床收拾得整整齐齐的故事。

    文:住院的第三天,我把被子叠成了方块,被角对齐床沿,像在部队时那样。护士进来换药,笑着说“你这被子叠得比家里还齐”,我没说话,摸了摸被角。妈昨天来看我,眼睛红红的,我知道她怕我垮。现在我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叠被子,把褶皱拉平,把边儿对齐——被子叠得齐,好像日子就没乱;心里的劲儿没散,病就好得快。

    六、季节时光类(6种)——一年的轮回,都是人的遭际

    31.用初春的嫩芽象征“盼头”

    初春的嫩芽,从冻硬的土里钻出来,嫩得能掐出水,顶着霜也往上长;像那些日子快熬到头,看见点希望的人。写“嫩”和“劲”——芽尖带着点黄,茎秆弯着却不折,被风吹得晃,却越长越高,沾着的露水像没擦干的泪。别写“嫩芽蔫蔫的”,它的特点是“憋着劲儿长”。

    注意事项:别用初春嫩芽象征“绝望”,它代表的是“快好了”。用“墙角的草芽”,写家里欠了债,却在春天接到还款宽限通知的场景。

    文:墙角的砖缝里,冒出个绿芽,嫩得像婴儿的指甲,顶着点白霜。爸蹲在那儿看了半天,烟卷烧到了手指头才回神。“银行说能宽限仨月。”他说这话时,芽尖刚好抖掉了霜,露出点青。我往砖缝里浇了点水,水渗下去,芽好像往上挺了挺。现在那芽长到半尺高了,爸每天早上都去看,像在看我们的日子——冬天再冷,总有个芽在土里憋着,等春天一到,就敢冒头。

    32.用盛夏的蝉鸣象征“热闹”

    盛夏的蝉鸣,声嘶力竭,吵得人睡不着,却透着股活气;像那些人多、事杂,却热热闹闹的日子。写“吵”和“欢”——蝉鸣声铺天盖地,中午最响,晚上也不停,人在树下说话得大声,却不觉得烦。别写“蝉鸣凄凉”,盛夏的蝉鸣是“热闹”的。

    注意事项:别用盛夏蝉鸣象征“冷清”,它的调子是“人多、事杂、有生气”。用“院子里的蝉鸣”,写暑假里亲戚都来串门,屋里屋外都是人的热闹。

    文:暑假的院子,蝉鸣像开了闸的水,哗哗响。三姑带着表弟来,四叔扛着西瓜进门,妈在厨房喊“开饭”,声音被蝉鸣盖了一半,得使劲喊。表弟追着猫跑,猫蹿上树,惊飞了几只蝉,鸣声停了一下,又接着响,像被打断的笑。我啃着西瓜,看大人们聊天,他们的声音混着蝉鸣,像一锅熬得稠稠的粥,热乎,实在。蝉鸣停了,日子就该凉了;可现在它们吵得欢,日子就还热乎着,真好。

    33.用深秋的落叶象征“放下”

    深秋的落叶,黄了,干了,风一吹就掉,飘到地上铺一层,踩上去沙沙响;像那些该过去的事,该放下的人,别攥着了。写“轻”和“静”——叶子打着旋儿往下落,落地时没声音,堆在树根下,被雨淋得软塌塌,却透着股安。别写“落叶挣扎”,它的姿态是“顺”。

    注意事项:别用深秋落叶象征“执着”,它代表的是“该放就放”。用“院子里的落叶”,写和相处多年的朋友闹翻后,终于想通的心情。

    文:院子里的梧桐叶,黄得像煎熟的鸡蛋,风一吹,就往下掉,飘到我脚边。前儿跟阿明吵完架,我把他送的书都扔了,心里却像塞了团乱麻。现在我蹲下来,捡了片叶子,它干得发脆,一捏就碎,却不扎手。风又起,叶子跟着滚,滚到树根下,和别的叶子堆在一起。我突然笑了——叶子长在树上时亲如兄弟,落了也能堆在一块儿,人咋就不能?我把扔了的书捡回来,叶子还在脚边,像在说:“该落的落了,剩下的,才踏实。”

    34.用寒冬的炉火象征“依靠”

    寒冬的炉火,烧得旺旺的,火苗舔着柴火,屋里暖烘烘的,人围在旁边不想走;像那些能给你暖、给你靠,让你踏实的人或家。写“暖”和“稳”——火苗忽明忽暗,柴火噼啪响,屋里的玻璃上结着霜,人把手伸到火边,暖得发麻。别写“炉火微弱”,寒冬的炉火得“够暖”。

    注意事项:别用寒冬炉火象征“孤单”,它的意义是“有人陪、有处暖”。用“炕头的炉火”,写大雪天,一家人围在炉边烤红薯、聊天的温暖。

    文:大雪封门的那天,爸在炕头烧炉火,火苗从灶膛里窜出来,舔着干柴,发出“噼啪”的笑。妈把红薯埋在火边的灰里,我和弟扒着炕沿看,脸被烤得发烫。“红薯熟了!”妈扒开灰,红薯冒着白气,掰开来,金黄金黄的,甜水顺着手指流。炉火映着一家人的脸,红扑扑的,屋外的雪再大,风再猛,也进不来。原来寒冬的炉火不是烧柴,是烧日子——把日子烧得暖乎乎的,人就不怕冷了。

    35.用黎明的露水象征“新开始”

    黎明的露水,挂在草叶上,亮晶晶的,太阳一出来就没了,却把万物洗得干干净净;像那些早上醒来,昨天的烦恼全忘了,想重新开始的心情。写“净”和“短”——露水圆滚滚的,把草叶压弯,太阳刚露头就开始化,留下点湿痕,像没留全的梦。别写“露水浑浊”,它的特点是“干净、新鲜”。

    注意事项:别用黎明露水象征“旧烦恼”,它代表的是“新开始”。用“田埂的露水”,写做生意赔了本,早上起来看到露水,突然想重新再来的场景。

    文:天刚蒙蒙亮,我就往田里走,草叶上的露水沾了一裤腿,凉丝丝的,像洗了个澡。前儿把货全赔了,夜里没睡着,现在踩在露水上,脚底下的泥软软的,却不陷。露水在叶尖上晃,太阳一出来,“啪”地掉在土里,没了影,草叶却更绿了。我蹲下来,摸了摸被露水打湿的麦苗,它们挺着腰,像啥都没发生过。原来新的开始,就像这露水,昨天的烦恼再重,早上一淋,就全没了。

    36.用黄昏的炊烟象征“归宿”

    黄昏的炊烟,慢悠悠地从烟囱里冒出来,打个旋儿,往屋顶飘,最后散在村子里;像不管走多远的人,到了时候,都想回家。写“慢”和“柔”——炊烟是淡青色的,不慌不忙,绕着树转,贴着屋顶走,混着饭菜香,让人心里发暖。别写“炊烟急促”,它的性子是“等你回家”。

    注意事项:别用黄昏炊烟象征“漂泊”,它代表的是“有个地方等你”。用“村口的炊烟”,写在外打工多年,终于回到家,看到炊烟时的心情。

    文:快到村口时,我看见咱家的烟囱冒起了烟,淡青色的,像妈织毛衣时掉的线头,慢悠悠地飘。五年没回来了,烟的样子一点没变,绕着老槐树转,最后散在天上,和云混在一起。妈在门口喊“回来啦”,声音被风吹得有点抖,炊烟好像也停了一下,等着我进门。我放下行李,闻着锅里的炖肉香,看着那缕烟——原来不管走多远,只要看见这烟,就知道有个地方,火在烧,饭在煮,人在等,这就是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