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描写网描写季节七月内容页

烘云托月 —— 略谈侧面描写及其审美价值

烘云托月 —— 略谈侧面描写及其审美价值
 

春、 夏、秋、冬都很抽象,倘若用侧面描写,则意境颇佳。有这么一首散文诗《秋》:

幼稚的青春的外套脱光了,站在第二季节的前面,是一个赤裸裸的成熟;

大豆不顾害臊,当着太阳的面,偶尔分娩出几枚溜溜的心;

稻子跳完了绿色的舞蹈,也换了翠绿色裙裾,静静地回顾着,深沉地思考着;

只有前方的高粱,扬起高傲的头颅(不是空洞的自负)举起季节锻炼的拳头,在无边的成熟音中间鼓动:
我们不仅要成熟,
我们更要燃烧!

写秋,却只字不提“秋”。但你能说它不是写秋么?—— 作者撇开秋,却写秋的表现物 —— 大豆、稻子、高粱,进而又通过这些“表现物”表现了秋。而且,站在我们面前的,确乎是一个赤裸裸的成熟,一个带有哲理思辨色彩而又实实在在的秋了。

其它,像感情、声音、气味、意念、哲理等,大都是抽象的,飘忽不定的,直接描写往往容易流入空泛的概念,以致事倍功半。

用审美观点,文章还要求写得美一点,诗尤是美之精粹。美,必须是具体可感的形象,这是由美的特征决定的。艾伦说:“愈是具体的,愈是形象的。”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只要哪里有美,就会有人们强烈地感觉到它。”因此,要表现那些具体的抽象物,就不能不考虑从他面着手,比如,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


【后记】
时隔数十载,如今重读此书摘,愈发体会到侧面描写之妙不可言。文字总能生动呈现内容,无论是直接描绘还是间接烘托;侧面描写虽含蓄婉转,却能激发读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只要哪里有美,就总有人能敏锐地感知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