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描写网描写季节八月内容页

说说描写的一些门道

说说描写的一些门道

       若说文章是铺展的画卷,描写便是那支勾勒万物的笔。它不似议论般直抒胸臆,也不似说明般条分缕析,而是以细腻的触角触碰世界,让读者在文字里见形、闻声、感味,仿佛亲历其境。这种将对象具象化的表达方式,自有其丰富的层次与精妙的技法。

       从描摹的对象来看,描写首先分作人物与环境两大支。人物是故事的灵魂,写活了人物,文字便有了呼吸。刻画人物时,既可以直面其本身——这便是直接描写,如肖像上“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的细节,行为上“轻轻拍去衣角尘土”的动作,语言里“带三分笑意的叮咛”,神态中“眼角眉梢藏不住的欢喜”,乃至内心“像揣了只乱撞的小鹿”的波澜,皆是直笔勾勒。

       有时还需以细节点睛,比如老工匠指间磨出的厚茧,或是用白描手法粗笔勾勒“穿青布短褂,背微驼”的身影,寥寥数笔便立起一个人。

        而间接描写则像隔岸观火,借他物映现人物。用“众人屏息凝神的注视”烘托演说者的感染力,以“孩童们争相围拢的热闹”衬托卖糖人老者的亲切,或是通过“富家子弟的锦帽貂裘”与“寒士的布衣草鞋”对比,凸显人物境遇,皆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与人物描写相映的是环境描写,它又分景物与场景两类(观点可能不一致)。景物如山水风月,场景则是特定场合的画面。写景物时,直接描写常调动五感:视觉上“夕阳将云染成熔金”,听觉上“雨打芭蕉的淅沥”,嗅觉里“梅香混着雪气的清冽”,触觉中“春风拂过面颊的温软”,味觉上“新茶入口的微甘”,再辅以细节描摹“露珠在草叶上滚动的晶莹”,或用白描勾勒“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便能让景物跃然纸上。若想更进一步,还可渲染氛围,如“秋虫唧唧,添了几分夜的寂寥”。

        间接描写景物则更显巧思:以“蝉鸣的聒噪”反衬山林的幽静,是“以动衬静”;用“昔日繁花”与“如今残垣”对比,见出时光流转;借“旅人眼中的水光”烘托乡愁;写“梦中的桃花”则是虚笔,更添缥缈之感。而场景描写则需将景物与人事融合,如“集市上叫卖声、算盘声、孩童嬉笑声交织,青砖地上溅着菜汁与泥水”,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市井烟火。

       值得一提的是,描写的视角如同取景框,站在船头看“两岸青山向后退”,与立于山脚望“孤帆向天际”,所见所感截然不同。视角的转换,能让描写更富层次与张力。

总而言之,描写是将抽象世界转化为具象感知的艺术。它以人物为骨,以环境为肉,以直接描写显其形,以间接描写传其神,借五感通其气,凭视角拓其境。掌握了这些门道,笔下的文字便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会成为能触、能闻、能感的生动世界。

       单说描写的概念,总是有些枯燥,但有时不透彻理解,答题总有些不能尽意。

        它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景物、事物的形态、色彩、声音、气味、情态等进行具体描绘,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知和想象所描写的对象,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它的核心是“再现”与“刻画”,既可以细致描摹客观事物的外在特征(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对花的色彩描写),也可以深入挖掘对象的内在气质或人物的心理活动(如通过动作、神态描写展现人物的紧张或喜悦)。

       描写的作用主要包括:让描写对象更鲜明具体,增强文本的画面感和感染力;帮助读者理解情境、把握人物形象;营造特定的氛围,表达作者的情感或主旨。根据描写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人物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场面描写等。

附:

1.(2019高考《理水》)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①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

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

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2.(2023高考《社戏》)

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

节选部分集中围绕“社戏”展开叙述、描写。第一段写掌班带着拜帖,拜会本村首事,商量社戏的时间和地点;第四段写具帖邀请重要人物前来看戏、备办酒席;第七段具体写开锣时磕头焚香、杀牲、烧申神黄表等祭拜仪式,写社戏演出的固定内容、顺序、打赏等内容,这些都是正面描写社戏,突出了社戏在筹备、演出过程中的仪式感。

第五段写人们看戏时服饰打扮的隆重,表现人们对社戏的重视;写看社戏时各种卖吃食的场景,体现看戏的热闹。第六段写长顺家请客、长顺的衣着打扮等内容,体现对社戏的重视。这些内容是通过对人物举止、场面状况的描写从侧面体现社戏的仪式感。

答案:

①正面描写:依次写了社戏过程中的各种仪式,如选址、择日、开锣时的祭拜、开锣后“打加官”、戏目的安排等;

②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各色人物举止、伏波宫前的集会场面等,来衬托社戏的仪式感。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