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说描写的概念,总是有些枯燥,但有时不透彻理解,答题总有些不能尽意。
它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景物、事物的形态、色彩、声音、气味、情态等进行具体描绘,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知和想象所描写的对象,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它的核心是“再现”与“刻画”,既可以细致描摹客观事物的外在特征(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对花的色彩描写),也可以深入挖掘对象的内在气质或人物的心理活动(如通过动作、神态描写展现人物的紧张或喜悦)。
描写的作用主要包括:让描写对象更鲜明具体,增强文本的画面感和感染力;帮助读者理解情境、把握人物形象;营造特定的氛围,表达作者的情感或主旨。根据描写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人物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场面描写等。
附:
1.(2019高考《理水》)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①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
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
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2.(2023高考《社戏》)
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
节选部分集中围绕“社戏”展开叙述、描写。第一段写掌班带着拜帖,拜会本村首事,商量社戏的时间和地点;第四段写具帖邀请重要人物前来看戏、备办酒席;第七段具体写开锣时磕头焚香、杀牲、烧申神黄表等祭拜仪式,写社戏演出的固定内容、顺序、打赏等内容,这些都是正面描写社戏,突出了社戏在筹备、演出过程中的仪式感。
第五段写人们看戏时服饰打扮的隆重,表现人们对社戏的重视;写看社戏时各种卖吃食的场景,体现看戏的热闹。第六段写长顺家请客、长顺的衣着打扮等内容,体现对社戏的重视。这些内容是通过对人物举止、场面状况的描写从侧面体现社戏的仪式感。
答案:
①正面描写:依次写了社戏过程中的各种仪式,如选址、择日、开锣时的祭拜、开锣后“打加官”、戏目的安排等;
②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各色人物举止、伏波宫前的集会场面等,来衬托社戏的仪式感。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