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描写网描写场景景色内容页

萧红对景的描写,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鲁迅能给与那么高的评价?

2025-11-02 10:24:06 景色的文章 访问手机版

萧红对景的描写,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鲁迅能给与那么高的评价?

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说:

萧红不像沈从文,沈从文是用美化自己家乡的办法来抗衡都市的现代文明,萧红则在坚持启蒙立场,揭发民间的愚昧、落后、野蛮的深刻性上,以及展示中国民间生的坚强、死的挣扎,这两方面都达到了极致。所以,我认为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最优秀的女作家。萧红不很聪明,有点粗糙,有点幼稚单纯,未脱质朴的野性,但是,在生命力的伸展方面,她所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远在张爱玲之上。中国读者喜欢张爱玲而不喜欢萧红,我觉得是很可悲的。

还好,我是既喜欢张爱玲也喜欢萧红。

重读《呼兰河传》,我竟忽然惊觉自己对其中内容熟得惊人。

往往读罢一段,下一段的情节便已在脑海中清晰浮现,仿佛这些文字早已在记忆深处扎了根,只是此前从未被清晰察觉。

年轻时初读,只当是孩童视角下散漫的故乡絮语。

待中年再读,历经世态炎凉、尝遍人情冷暖后。

才忽然读懂鲁迅先生那句评价的分量: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

不过,今天我只想研究萧红写景好在哪里,为什么能得到鲁迅先生的高度赞赏。

在《呼兰河传》中,祖父的后花园是经典场景。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这般明亮鲜活的景致,与童年萧红的天真烂漫相呼应。

孩子的视角,从不是刻意的描绘,而是孩子眼里最本真的模样: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是“胖圆圆的小毛球”。

没有复杂的修辞,这份单纯的观察,恰恰藏着最动人的生命力,也让这段文字像童年的阳光一样,亮得晃眼,暖得入心。

当描写小团圆媳妇被折磨致死时,萧红笔下的景物变得冰冷死寂:“天是发灰的,云彩也好像是灰的,无边无际地压在头顶上”。

自然景象与人物的悲惨命运形成强烈共振,让我们在感受景物的萧瑟时,更能体会到生命被吞噬的悲凉。

这就是萧红写景的魅力。

于单纯中见深刻,于质朴中藏力量,最终成就了“力透纸背”的文学质感。

也让《呼兰河传》的景致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既有阳光如童年般单纯的暖,也有寒风刺骨般的悲凉。

恰如这人间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