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描写网描写人物外貌内容页

教案:绘其形,传其神——外貌描写的十大方法

教案:绘其形,传其神——外貌描写的十大方法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外貌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奠定文章基调中的重要作用。

2. 系统学习并掌握十种行之有效的外貌描写方法,摆脱“千人一面”的困境。

3. 能够通过分析名家例文,领悟方法的运用,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实践。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十大外貌描写方法的具体技巧,理解“形神兼备”的原则。

难点:将外貌描写与人物性格、命运深度结合,避免沦为孤立的“画像”。

三、 教学课时

建议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基础与方法(1-5法)

(一)导入

人物的外貌是文学世界中的第一张名片。高明的外貌描写,不仅是描摹五官衣着,更是为人物性格画像,为人物命运埋线。今天,我们向文学大师学习,如何让外貌描写“开口说话”。

(二)十大方法详解(1-5)

方法一:特征筛选法——抓住“唯一”的特征

核心技巧:放弃面面俱到的工笔描绘,而是精准捕捉人物最独特、最令人过目不忘的一两个特征进行强调。

作用:以少胜多,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迅速烙印在读者脑海中。

名家例文: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分析:鲁迅没有细致描绘杨二嫂的五官,而是抓住了“薄嘴唇”的刻薄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一核心比喻,将一个尖酸、市侩的小市民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方法二:细节放大法——于细微处见精神

核心技巧:对人物的某个局部(如手、眼睛、皱纹、衣角)进行特写式描绘,通过这个细节来折射人物的身份、经历与内心。

 作用:小中见大,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是“冰山理论”在描写中的运用。

名家例文:茹志鹃《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

分析:作者没有直接写通讯员有多羞涩,而是放大他“数摸扣眼”的手部细节。这个细微的动作,将他质朴、紧张、害羞的内心世界暴露无遗,胜过千言万语。

方法三:比喻比拟法——让描写生动起来

核心技巧:运用新颖贴切的比喻或拟人,将抽象的外貌感受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作用:化平庸为神奇,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使人物外貌更具想象空间。

 名家例文:刘鹗《老残游记》中的王小玉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分析:一连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质感(秋水之澈)、光感(寒星之亮)、质感(宝珠之贵)和形态(水银之活)来描绘一双眼睛,写出了它们清澈、明亮、灵动、深邃的极致之美。

方法四:侧面烘托法——不写之写的艺术

核心技巧:不直接描写人物外貌,而是通过描写其他人物的反应、感受或环境的变化,来间接表现其容貌魅力。

作用: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韵味无穷,尤其适用于描写绝美或极丑的人物。

名家例文:汉乐府《陌上桑》中的罗敷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分析:全诗未着一字写罗敷究竟如何美,而是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人的痴迷忘态,从侧面极力烘托出罗敷惊为天人的美貌,艺术效果远超直接描写。

方法五:动静结合法——让肖像活起来

核心技巧:不仅描绘人物静态的容貌,更捕捉其在说话、微笑、思考时面部表情的动态变化。

作用:打破肖像的凝固感,使人物血肉丰满,呼之欲出。

名家例文: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分析:“似蹙非蹙”、“似喜非喜”、“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这些动态的、不确定的神态描写,赋予了林黛玉一种灵动的、超逸的、我见犹怜的美,也让她的多愁善感跃然纸上。

第二课时:进阶与综合(6-10法及总结)

(三)十大方法详解(6-10)

方法六:夸张渲染法——强化印象的利器

核心技巧:在外貌的关键特征上进行合理的夸大强调,以达到突出某种性格或命运的目的。

作用:强烈醒目,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常用于漫画式或象征性的人物塑造。

名家例文: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

  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造他时,随意将他揉成了一团。

分析:雨果用极致的夸张,将卡西莫多的丑陋推向了一种“非人”的、近乎怪诞的艺术高度。这种丑陋与他内心的善良形成巨大反差,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性和象征意义。

方法七:工笔细描法——精雕细琢的肖像画

 核心技巧:像工笔画一样,对人物的外貌(特别是服饰、配饰)进行细致入微、一丝不苟的描绘。

作用:营造真实感、时代感,常用于刻画重要人物出场或展现特定社会背景。

名家例文: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分析:鲁迅对祥林嫂的服饰进行了精确的“工笔”描绘。这身守孝的、素净的打扮,不仅是她的身份标识,更是她悲惨命运的符号化象征,每一次出现都强化着她的不幸。

方法八:对比映衬法——在差异中凸显个性

核心技巧:将不同人物的外貌,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外貌进行对比描写。

作用:使人物各自的特性在相互映衬下更加鲜明,或展现人物命运的巨大变迁。

名家例文:鲁迅《故乡》中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

  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中年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分析:通过“紫色圆脸”与“灰黄皱纹”、“红活圆实的手”与“松树皮”的强烈对比,无需多言,旧社会对劳动人民的摧残便已触目惊心。

方法九:遗貌取神法——追求神似的境界

核心技巧:忽略具体的五官细节,着重描绘人物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风韵和精神状态。

作用:超越形似,直抵灵魂,尤其适用于描写智者、隐士或气质非凡的人物。

名家例文:鲁迅《藤野先生》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分析:描写极其简练,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这一极具个人特色的神韵描写,立刻让一位严谨、沉稳、认真的学者形象立了起来。

方法十:整体勾勒法——写意传神的素描

核心技巧:用简洁洗练的笔法,抓住人物给人的整体印象(气质、风度)进行概括性描绘。

作用:快速塑造人物轮廓,留给读者充足的想象空间,行文干净利落。

名家例文: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分析:沈从文没有刻画翠翠的鼻子眼睛,而是从整体上描绘了她作为“自然之女”的纯真、健康与灵性。“黑黑的皮肤”、“清明如水晶的眸子”、“小兽物”般的活泼,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湘西少女形象呼之欲出。

(四)总结与提升

方法序号 方法名称 核心要义 适用场景

1 特征筛选法 抓住核心,以少胜多 快速建立人物印象

2 细节放大法 于细微处,窥见全貌 刻画内心与经历

3 比喻比拟法 化抽象为具体生动 增强文采与想象

4 侧面烘托法 不写之写,韵味悠长 描写极致之美/丑

5 动静结合法 打破凝固,赋予生命 让人物鲜活起来

6 夸张渲染法 强化特征,加深印象 漫画式、象征性人物

7 工笔细描法 精雕细琢,营造真实 重要出场、时代背景

8 对比映衬法 同中求异,凸显个性 展现人物关系或命运变迁

9 遗貌取神法 超越形似,直抵灵魂 智者、隐士、气质型人物

10 整体勾勒法 写意传神,留有空间 快速塑造、意境营造

核心原则:形神兼备

所有方法最终都服务于一个目标:通过“形”的描绘,传递“神”的韵味。外貌描写必须与人物性格、命运紧密相连,否则便是无生命的木偶。

(五)课后练习

1. 观察与仿写:选择一位你熟悉的亲人或朋友,运用“特征筛选法”和“细节放大法”,用100字左右写出他/她最突出的外貌特点。

2. 对比与创作:试写同一个角色在“得意时”与“失意时”的外貌,重点运用“对比映衬法”和“神态结合法”,展现其境遇与心态的变化(200字左右)。

3. 挑战与提升:尝试不用任何具体五官词汇,仅通过“侧面烘托法”或“遗貌取神法”,描写一个“美丽”或“威严”的人。

教案说明:

本教案所选例文均为中外经典,旨在通过最具代表性的文本,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技巧。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写”,而不仅仅是“写了什么”,从而将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