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描写”是什么?学生关于场景描写小练笔作品
什么是场景描写?
场景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时空中做事情的情形,场景描写就是对特定的时空中人们活动的情形的描写。场景描写不但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还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阅读时,我们只有认真品味场景描写中人物的活动情形,才能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结合第六单元的课文,读懂场景描写的“三大要素
咱们以第六单元《慈母情深》中的片段为例: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1. 环境要素:作者先写了厂房的“低矮、潮湿、阴暗”,还有酷暑天的闷热,用这些环境细节烘托出母亲工作的艰苦,为后文体现母爱做铺垫;
2. 事件要素:“七八十个女人忙碌在缝纫机旁”,点明了场景中的核心事件——母亲和工友们在紧张工作,让场景有了动态感;
3. 人物状态:虽然没有直接写母亲的表情,但从“忙碌”和艰苦的环境中,我们能感受到母亲为了养家糊口的辛劳,人物形象一下子鲜活起来。
再看《父爱之舟》中“逛庙会”的片段:
“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角落,父子俩坐下吃起来。父亲剥好粽子,先给我一个,自己也剥了一个,慢慢吃着。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 这里的场景有具体地点(庙会角落、小摊)、事件(吃粽子、喝豆腐脑),还有父亲“慢慢吃”“领我去”“自己不吃”的细节,既写出了当时的生活清贫,更凸显了父爱的深沉。
关于“场景描写”如何写(范文提供)
1. “运动会上,红色的跑道被阳光晒得发烫。小明攥紧接力棒,眉头拧成一团,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听到‘预备——跑’的口令,他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胳膊用力摆动,嘴里还小声喊着‘冲啊’。周围同学的加油声此起彼伏,连风都好像在推着他往前跑。”
点评:结合了环境(发烫的跑道、阳光)、事件(接力赛跑)、人物状态(攥棒、皱眉、出汗、呐喊),场景完整且有画面感,通过场景细节突出了小明的拼搏精神,融合度很高!
2. “奶奶的厨房永远飘着香味。傍晚时分,夕阳透过窗户洒在灶台上,奶奶系着蓝布围裙,正站在锅前翻炒青菜。油锅里的青菜‘滋滋’作响,冒出翠绿的热气,奶奶时不时用锅铲拨弄几下,嘴角带着笑意。我扒着门框看着,连空气里都飘着幸福的味道。”
点评:以厨房为场景,用“夕阳、蓝布围裙、滋滋作响的青菜”等细节,把奶奶做饭的场景写得温馨又生动,通过场景展现了奶奶的慈爱和家庭的温暖,情感表达很自然。
学生作品展示
把修鞋场景的细节(磨毛边的老花镜、皲裂的手指、粘黄胶的动作)和环境(暖阳、碎叶)结合得特别好,最后“阳光软得像鞋边”的比喻很妙,既写了场景又藏了情感,把修鞋大爷的朴实温柔写活了。
小建议:“弓着背补鞋”可以加个动作细节,比如“手指按紧鞋帮时,指节泛白”,画面会更具体~
亮点:用“袖口磨亮却洁净”“扫落叶的弧度”这些细节,把保洁阿姨的勤劳和温柔融在场景里,最后“扫帚声是最暖的风景”直接让场景有了温度,情感特别自然!
小建议:“遇到孩子险些撞到”可以加个孩子的反应(比如“孩子吐吐舌头”),互动感会更强~
“憨厚的笑+锐利的眼神”反差感抓得准,“接书包、理衣领”的动作细节,把保安叔叔的细心写得特别真实,最后“像大树守护校园”的比喻,让场景里的人物形象更鲜明啦!
小建议:可以加个环境细节,比如“夕阳把影子拉得长”时,他衣角沾的落叶,场景会更饱满~
粉笔灰落袖口、“眼神扫过每个角落”这些细节,精准还原了老师上课的场景,“像一束光”的结尾,把老师的温柔和课堂的氛围都托起来了,很有画面感!
小建议:“捡起粉笔”可以加个声音(比如“粉笔‘嗒’地落在掌心”),听觉细节会让场景更生动~
“皱巴巴的宣传单”“裤脚蹭尘土”这些小细节,把女孩发传单的忙碌写得特别真实,“抚平褶皱的浅笑”藏着少年的轻松,最后“晃脚的清亮眼神”特别有灵气!
小建议:“扶稳扶手”可以加个动作(比如“指尖扣紧扶手边缘”),更能体现她的小紧张~
“银针像蝴蝶翻飞”的比喻太妙了!“眯眼穿针、揉眼睛”的动作细节,把妈妈缝补时的专注和温柔全写在场景里,台灯暖光的环境也衬得氛围特别暖~
小建议:可以加个布料的细节(比如“针穿过磨破的袖口时,线头轻轻翘起来”),场景会更具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