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1.熟练辨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的特征及区别。
2.能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人物描写对展现性格、推动情节、表达主题的作用。
3.建立“定位描写→拆解手法→关联人物与主旨”的阅读解题思路。
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一、提问方式
①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②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二、知识梳理
人物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是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人物是作者精心刻画加以渲染出来的,才使人物更加深入人心,跃然纸上。描写一般通过“外语动心神”描写手法刻画人物,表达人物情感。人物描写可以从划线句子中呈现出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词语,进行赏析。
人物描写的目的是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同时也能更深刻地表达文章中心。
(一)外貌描写
即是从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二)语言描写
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动作描写
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动作反应,就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四)心理描写
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表明人物的品质或情感。
(五)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答题思路:这是××描写,写出了××内容,突出了人物××特点,表达了作者××情感
备注:标红的题目为该考点对应练习
一、现代文阅读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吗
化君
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暮。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
②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击落一地,树下有否拾枣的人?
③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候打枣的事儿。如今,这样的情景,于我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
④母亲早就不记得那棵老枣树了。母亲连我也不记得了。
⑤老枣树是否还记得我和母亲?哦,一定会的。如我,永远不会忘记母亲和老枣树。
⑥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老枣树上长出一颗颗青粒儿的时候,我就闹着要母亲去够。母亲说,枣红了才好吃。
⑦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母亲仰头朝树上望,忽而举起棍子就打。 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乱跳的兔子,满地撒欢。我小跑着来来回回追赶着去捡,心里浮泛着欢喜快乐的泡泡。当我将一颗枣抓在手里时,快乐的泡泡便从心里溢出来,飘满一院子,墙根的狗尾巴花也在笑。
⑧可是,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母亲说,枣熟透了才好吃。等树上的枣全都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枣糕吃。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
⑨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
⑩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跟母亲要爸爸。母亲见哄弄不下,突然伸手打了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儿地哭喊起来。母亲把我按到怀里搂了一会儿,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
⑪那天,母亲的力气大得很,只一会儿工夫,树上的枣全都被她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我抬头看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
⑫十三岁那年,红枣刚刚收获下来的季节。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老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小偷。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 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⑬真的,我举起棍子噼哩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可跟着,我嘤嘤哭起来,树被我打得光秃秃的,地上落满树叶和树枝。我开始埋怨母亲,把枣树打坏了,就结不了枣了。母亲却笑微微地说,枣树越打越旺。
⑭我想,这一定是母亲用来骗人的话。直到第二年秋天,一颗颗圆滚滚红艳艳的枣儿挂满老枣树,我才相信母亲的话是真的。
⑮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我抓起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一通猛击,直到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
⑯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我被一阵冷风吹醒。这时我才发现,院子里已洒满月光。起身准备回屋,身上的毛毯掉落地上,弯身去拾,一眼看见母亲,坐在地上睡着了。顿时,我的眼泪叭嗒叭嗒掉下来。
⑰一次次,我用打老枣树的办法,平息了心里的委屈和怨愤。但我不知道,当我拼命抽打老枣树的时候,母亲的心有多疼。
⑱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含辛茹苦,将我拉扯成人,我却因为生活中的风吹草动或种种不如意一次次向母亲哭诉和发泄,而每一次哭诉和发泄都会像刀子一样剜割着母亲的心。然而,越是这样的时候,母亲对我的爱就越浓烈。
⑲后来,我离开了母亲,离开了那棵老枣树。无论我走到哪里,每年收枣的季节,母亲总会挎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候打枣的事儿。这让我觉得,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母亲一样。
⑳夜深了。秋雨依然淅淅沥沥,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 选自《中国校园文学》
1.文章⑦至⑪段描写了母亲两次打枣,请仔细阅读完成下表。
打枣的原因
打枣时母亲的心理活动
第一次打枣
①
②
第二次打枣
③
④
2.“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从人物描写角度,联系上下文赏析这句话。
3.第⑱段作者说“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联系全文说说母亲和枣树有哪些共同之处。
4.有一种人以你的快乐为快乐,以你的感伤为感伤,他们就是你的父母。读了本文后你对父母的爱,对亲情一定有了更多的感悟,结合文中对母亲的描写和作者的感情,谈谈你的认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外婆的世界
外婆大部分时候跟着我生活,有时也送到乡下由我妈照顾。我妈家大业大,又是鸡又是狗又是牛,整天忙得团团转。能专心照顾外婆的,只有我。
我在阿勒泰,外婆便跟着我。我白天上班,她一个人在家。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她一看到我,赶紧高高挥手。
每到周六周日,只要不加班我都带她出去闲逛。逛公园的绿化带,逛超市,逛商场。每到那时,她被我收拾得浑身干干净净,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一手牵着我,一手拄杖,在人群中慢吞吞地走啊走啊,四面张望。
看到人行道边的花,喜笑颜开:“长得极好!就怕今天晚上有人要来偷……”看到有人蹲路边算命,就用以为只有我听得到的大嗓门说:“这是骗钱的!你莫要开腔,我们悄悄眯眯在一边看他怎么骗钱……”在水族馆橱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水族馆老板非常担心:“老奶奶,可别给我砸了。”进入超市,更是高兴,走在商品的海洋里,一样一样细细地看,还悄声叮嘱我:“好生点,打烂了要赔。”
除此之外,大部分时间她总是糊里糊涂的,总是不知身处何地。常常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收拾行李,说要回家。还老是向邻居打听火车站怎么走。但她不知道阿勒泰还没通火车。她只知道火车是唯一的希望,火车意味着最坚定的离开。在过去漫长的一生里,只有火车带她走过的路最长,去的地方最远。只有火车能令她摆脱一切困境,仿佛火车是她最后的依靠。
她总是趁我上班时,自己拖着行李悄悄跑下楼。有一次我回家,发现门把手上拴了根布条,以为是邻居小孩子恶作剧,就解开扔了。第二天回家,发现又给系了一根。后来又发现单元门上也有。原来,每次她偷偷出门回家,都认不出我们的单元门,不记得我家的楼层。对她来说,小区的房子统统一模一样,这个城市犹如迷宫。于是她便做上记号。这几根布条,是她为适应异乡生活所付出的最大努力。
我很恼火。我对她说:“外婆你别再乱跑了,走丢了怎么办?摔跤了怎么办?”她之前身体强健,自从前两年摔了一跤后,便一天不如一天。我当着她的面,把门上的布条拆掉,没收了她的钥匙。她勃然大怒。又哭喊着要回四川,深更半夜地拖着行李就走,我筋疲力尽,灰心丧气。第二天我上班时就把她反锁在家里。她开不了门,在门内绝望地号啕大哭。我抹着眼泪下楼。心想,我一定要赚很多钱,总有一天一定要带外婆离开这里。
我和她生活在一起,却终日在她的世界边缘徘徊——奇异的,难以想象地孤独着的时光。如蚕茧中的世界。
每天我下班回家,走上三楼,她拄着拐棍准时出现在楼梯口。那是我今生今世所能拥有的最隆重的迎接。每天一到那个时刻,她艰难地从她的世界中抽身而出。我向她百般承诺,带她回四川,坐火车回,坐汽车回,坐飞机回。想尽一切办法回。回去吃甘蔗,吃凉粉,吃一切她思念的食物,见一切她思念的旧人,但是我做不到。
我妈把外婆接走那一天,我送她们去客运站,再回到空旷安静的出租屋,看到门把手上又被系了一块布条。终于痛哭出声……
5.联系课文内容是理解词语的一种好的方法。文中“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中“一丝不苟”的意思是:
6.文章围绕“外婆的世界”写了我与外婆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7.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中加点的词。
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
(2)将句子画线的内容改成“这里有各种颜色的鱼”好不好?为什么?
在水族馆橱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
8.外婆在我家生活期间和离开时都在门把上系了布条,目的有什么不同?
9.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外婆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草房子(节选)
秃鹤在读三年级之前,似乎一直不在意他的秃头。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村也不光就他一个人是秃子,又或许是因为秃鹤还太小,想不起来自己该在意自己是个秃子。秃鹤一直生活得很快活,有人叫他秃鹤,他会很高兴地答应,仿佛他本来就叫秃鹤,而不叫陆鹤。
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bān)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地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它也会亮的。由于秃成这样,孩子们就会常常出神地去看,并会在心里生出要用手指头蘸了一点唾沫去轻轻摩挲它一下的欲望。事实上,秃鹤的头,是经常被人抚摸的。后来,秃鹤发现了孩子们喜欢摸他的头,就把自己的头看得珍贵了,不再由着他们想摸就摸了。如果有人偷偷摸了他的头,他就会立即掉过头去判断,见是一个比他弱小的,他就会追过去让那个人在后背上吃一拳;见是一个比他有力的,他就会骂一声。有人一定要摸,那也可以,但得付秃鹤一点东西:要么是一块糖,要么是将橡皮或铅笔借他用半天。桑桑用一根断了的格尺,就换得了两次的抚摸。那时,秃鹤将头很乖巧地低下来,放在了桑桑的眼前,桑桑伸出手去摸着,秃鹤就会数道:“一回了·”桑桑觉得秃鹤的头,跟他在河边摸一块被水冲洗了无数年的鹅卵石时的感觉差不多。 秃鹤读三年级时,偶然地,好像是在一个早晨,他对自己的秃头在意起来了。秃鹤的头现在碰不得了,谁碰,他就跟谁急眼,就跟谁玩命。人再喊他秃鹤,他就不再答应了,并且,谁也不能再用东西换得一摸。
秃鹤不再快活了。那天下大雨,秃鹤没打雨伞就上学来了。天虽下雨,但天色并不暗,因此,在银色的雨幕里,秃鹤的头,就分外的亮。同打一把红油纸伞的纸月与香椿,就闪在了道旁,让秃鹤走过去。秃鹤感觉到了,这两个女孩的眼睛在那把红油纸伞下正注视着他的头,他从她们身边走了过去。当他转过身来看她们时,他所见到的情景是两个女孩正用手捂住嘴遮掩着笑。秃鹤低着头往学校走去,但他没有走进教室,而是走到了河边那片竹林里。
他感到有点凉了,但直到上完一节课,他才抖抖索索地走向教室。
10.阅读选文,秃鹤对自己秃头的心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请你补全在横线上。
→ →不再快活了
11.结合语境,从修辞手法或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下面句子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1)桑桑觉得秃鹤的头,跟他在河边摸一块被水冲洗了无数年的鹅卵石时的感觉差不多。
(2)当他转过身来看她们时,他所见到的情景是两个女孩正用手捂住嘴遮掩着笑。
12.选文最后一段中秃鹤为什么会“抖抖索索”,他的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
13.下列最符合选文主题的一项是( )
A.同学们对秃鹤的秃头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表现了同学们的求知欲。
B.我们身边的每个同学或师长都有自己的缺点或缺陷,作者呼吁大家与人交往的时候不要以貌取人,要懂得保护他人的自尊。
C.对文中秃鹤的同学的丑恶行为进行无情的批判,表达了作者对欺凌同学这种校园不和谐现象的极度愤怒。
D.每个人都有自己个性和不可碰触的敏感点,如果碰触到这一点,那人就会爆发。
14.下面的一段文字是对《草房子》第二章里的主人公纸月的一段评论。请你参考该评论也给秃鹤写一则评论。
纸月正如她的名字,是一个易碎品,纸月的一手好字,纸月的掉眼泪,纸月的笑声,纸月的温柔,纸月的倔强……都给桑桑带来了莫名的感觉,不由间有了自卑和对抗的情绪。这一切在作家的笔下描写得是如此的真实,又如此的唯美。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行动中,我体验到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力量。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日子里的诗意
①她的煎饼摊就摆在热闹的步行街口,简单的手推车上嵌着一个平底锅,锅边一盆和好的面粉,一盆碧绿金黄的韭菜鸡蛋馅。每天,她专心致志做着煎饼,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车流人群,一天一天、一月一月就在面粉的搓揉拿捏中寂寂度过。
②那个深秋的黄昏,空气中刮着冷冷的风,我接儿子放学,等公交车时,被一阵阵浓郁的韭菜香吸引,忍不住停下脚步。第一次仔细看她:额上几道深深的皱纹,留下岁月的痕迹,脸和手都被冷风吹得通红,看上去四十多岁,没有一般小摊女人的邋遢(lā tā)随意,大红冬袄外围着一条蓝色碎花围裙,朴素而洁净。她正用双手飞快地搓揉翻拣,一个个圆乎乎、油汪汪、金灿灿的韭菜饼子在她的手下翻飞。
③瑟瑟秋风里,能有这样一个热乎乎的煎饼也是一种寻常日子里的幸福吧。
④等煎饼的间隙,我打量这个小摊,没什么特别。在昏黄的街灯下,她及她的小摊都笼罩着一种淡淡的烟火的气息,一种浓浓的家的味道。突然,我发现在小推车中间的档子上,放着一个红皮笔记本,式样已经过时,却是一种记录岁月的陈旧,有一种俗世里的美好。看得出,主人一定很爱它,并日日抚摸它,翻阅它。
⑤我的目光停留在红皮笔记本上,久久没有移动。她仿佛看出我的疑问,腼腆一笑说:“没事时坐着晒晒太阳、翻翻杂志,遇见好的诗,忍不住抄下来。呵呵,年轻时候喜欢文学。”她的话让我愕然,想不到,这样一个卖煎饼的女人,被生活打磨得如此粗糙……却又如此细腻……竟如此执着地喜欢诗、喜欢文学,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热爱和坚守?
⑥忽然间,很想看看她的红皮笔记本。“可以吗?”
⑦她用沾满面粉的手递过来。“不好意思啊,只是觉得这些句子好,爱。”
⑧爱,多么强大的理由!
⑨我想起电影《SWANN》中那个写诗的普通农妇,生前默默无闻后却令许多城里人惊讶喜爱。她常穿着农家朴素的衣裙,站在风里,嘴唇紧闭,目光忧郁地望着远方。她生活在粗壮丈夫的暴力之下,那个男人不懂得她的诗,更不懂得她的美。她只能在结束一天的辛勤劳作后,才悄悄地把自己沉浸在内心深处的世界里,把内心丰富的情感用美丽的句子表达。她将希望与梦想写在破碎的纸片上,一片又一片,藏在皱皱的牛皮纸袋里,在日复一日的艰难生活中,她从来放弃自己的梦想和思想的飞翔。
⑩其实,做煎饼女人抄写的诗句有多美,意蕴有多深刻,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与电影中的农妇一样,有一颗能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心。
⑪此时,深秋的黄昏不再寒冷。坐在暖和的车厢里,儿子依偎在我的怀中,他香甜地吃着煎饼,和我说着幼儿园的趣事。车窗外,秋雨潇潇,夜色渐浓,华灯初上。下班的人们裹着阵阵寒气上车,不一会儿,车厢里的阵阵温暖就将这寒气融化,人们说着笑着,牵挂着不远处亮着灯光的家。
⑫忽然觉得,心里满满的:是晴空艳阳的暖,是春风拂面的柔,是姹紫嫣红的娇,是围坐火炉的热,是韭菜煎饼烙在锅里的香。日子里的诗意,原来是这样好!(选自《散文百家》2012年第8期)
15.选文第②段中画线语句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16.选文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粗糙”和“细腻”分别指什么?这对反义词放在一个句子中,有什么作用?
17.选文第⑨段中写电影《SWANN》的内容对表现做煎饼女人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1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②段中写做煎饼女人朴素洁净的衣着与一般小摊女人不同,为下文写她对诗歌的热爱作了铺垫。
B.选文第②段中写了秋天的冷风,既表现出天气的寒冷,又衬托出做煎饼女人生活的辛苦。
C.选文第⑪段中写“我”因为坐在暖和的车厢里,所以才觉得深秋的黄昏不再寒冷。
D.选文告诉我们只要拥有一颗能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心,生活就会处处充满诗意。
19.结合选文说说“日子里的诗意”有什么含义。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风筝(节选)
①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②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③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意。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④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了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作者:鲁迅:选文有删减)
[资料链接]
《风筝》绝不是什么教育的诗篇,而是思乡之《离骚》。这支曲子上的每一个音符都颤动着乡情的旋律,迸发着深沉的愤怒的音响!(安徽 夏明钊)
《风筝》为鲁迅《野草》中重要篇目,以“风筝”为描述对象,形成了精奇独特的艺术构思,反映出作者当时既向往“春天”,又感到无可把握的复杂情感。(连云港 刘爱琳)
20.《风筝》一文通过一件什么事情,表现出“我”对“风筝”和小兄弟的态度的变化。请提炼关键词,把下面的情节图补充完整。
图片
21.阅读下面两句话,对人物描写的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②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A.这两句话都有人物的神态描写,表现了小兄弟对风筝的喜爱和向往。
B.这两句话都有人物的动作描写,分别表现了小兄弟对风筝的喜爱与害怕。
C.这两句话都有人物的动作描写,第①句中小兄弟对风筝的喜欢溢于言表;第②句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小兄弟被发现偷做风筝时的害怕与惶恐。
D.第①句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刻画出小兄弟对放风筝的向往;第②句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刻画出了小兄弟的胆小、怯懦。
22.借助资料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以下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抒发了作者对待小兄弟态度的深刻反思和忏悔之情,也流露出淡淡的乡愁。
B.文章通过对比自己与弟弟的命运,揭示了封建家庭长幼尊卑对人的性格的负面影响。
C.文章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束缚,表达出希冀社会进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D.文章反映了作者对儿童应该拥有天然的自由、快乐和天真的认知和觉醒。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失去了的书桌
冯骥才
①我有张小小的书桌,三十年来一直放在我房间的窗前。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
②幼时的事,都是穿不成串儿的珠子,很难抓住它们——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我一排排地晾干弹弓子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
③这些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早已融进童年生活。为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④只有一次例外。那是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前排坐着个女同学,十分瘦弱。她年龄与我一般大,个子却比我矮一头。两条黄辫儿,简直是两根麻绳头。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背上。正巧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一起身,拴住的辫子扯得她头痛大叫。我的语文老师姓李,瘦削的脸满是黑胡茬。一副黑边的近视镜混淆了他的眼神,使我头次见到他时以为他挺凶,其实他温和极了。他对我们调皮的忍耐限度比别的老师都大。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他真生气,气呼呼地直喘,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走!快走!”我离开了课堂,一路跑回家。手疼倒没什么,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李老师是狗”几个字。我写得那么痛快和解气,好像这几个字给我报了什么“仇”。这几个字就相当威风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长时间。
⑤后来我长大了,桌上那几个字却不那么神气了,反怕被人瞧见,似乎成了一种不光彩。我带着一种说不清是对李老师,还是对长大后再也遇不到的那个瘦弱的女同学的愧疚心情,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去。真奇怪!字儿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净了一些。
⑥工作后的一天,我在家画画。画幅大,桌面小。我不得不把一半画纸垂到桌下,先画铺在桌面上的一半;待画得差不多时,再拉上纸来画另一半。这样就很难照顾到画面的整体感,我画得那么别扭,真急了,止不住愤愤地骂道:“真该死,这破桌子!”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地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它呢?依然默默旁立。它就是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一意地跟随着我。
⑦最终,我还是失去了它。在地震中,塌落下来的屋顶把它压垮。我的孩子正好躲在桌下,保住了生命。它真正地为我献出了一切哪!等我从废墟中把它找出来,只是一堆碎木板、木条和木块了。我请来一位能干的木匠,想把它复原。木匠师傅瞅着它,抽着烟,最后摇了摇头,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图——又不是复原一件碎损的稀世古物。
⑧它就这样没了。我因此感到隐隐的忧伤,不由得感慨:“啊,生活,你真迷人……哪怕是久已过去的,也叫人割舍不得;哪怕是不幸的,也渐渐能化为深沉的诗。”
(选自《冯骥才散文》,有改动)
23.文中“只有一次例外”指的是( )
A.“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 B.“我”把“人”字误写成“入”字
C.“我”一排排晾干小泥球 D.“我”抹去在桌面上写下的几个字
24.联系上下文,对第⑤自然段加点词语“不光彩”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桌子失去光泽 B.觉得脸上无光 C.色彩不够鲜艳 D.做人丧失信誉
25.“我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李老师是狗’”是因为( )
A.“我”被突然变凶的老师吓到了。 B.“我”的手被老师给打得太疼了。
C.“我”没听课,被他发现并批评。 D.“我”因当众受罚,自尊心受挫。
2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桌上的气话,见证了“我”调皮而且天真的童年往事。
B.书桌上的字抹去后,“我”对李老师的怨恨也依然存在。
C.哪怕“我”对书桌愤而骂之,它也对“我”一心一意、不离不弃。
D.木匠师傅认为这个破碎的桌子修复不了,也不值得修复。
27.文章以书桌为线索贯穿全文,质朴感人。请你根据表格范例,填写完整。
时间
小学四年级
长大后
工作后
地震时
与书桌有关的往事
①
“我”抹除了书桌上的字
③
书桌保住孩子的生命,却毁了
“我”的感受
解气
②
气愤、快活
④
28.请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我一排排地晾干弹弓子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2)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他真生气,气呼呼地直喘,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走!快走!”(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29.有人觉得下面这段改编后的结尾也不错,与原文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结尾?请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情感的方式两个方面说明理由。
天空变得阴沉,顷刻间大雨倾盆。庭院中的槐叶被雨滴拍打着,在空中孤独地徘徊,找不到来路。看了看地上那破碎的木堆,我拖着湿淋淋的身躯慢慢地、慢慢地走回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