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粗笔勾勒
领头的纤夫是个肩膀宽阔的老头儿。他包着头巾,衣服上打着补丁,眼睛漠然地望着前方,路还长着哩!老头儿的右边是一个头发胡须都很浓密的中年人。他身强力壮,显得很有力气。这两个人走在最前头。紧跟着在他们后面的是个高个子,保留着农民的打扮。他直着身子,没精打采地衔着烟斗,好像已经厌倦了拉纤的生活。高个子旁边是个肌肉结实的小伙子。他使着蛮劲向前拉,往上凝视的目光充满了诅咒和抗议。在这一群人中有个穿着红上衣的少年,从年龄和肤色都可以看出,他拉纤的日子还不久,还不习惯这种沉重的劳动。他拉了一下把他的肩膀勒得发疼的纤绳,好像要摆脱这种与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的重荷。少年右面的老头好像有病。他那微微张开的嘴唇和没精打采的目光,显得又虚弱又疲惫。他正用袖子拭额上的汗珠。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在少年后面,只露出半边脸。他用同情的目光看着白皙的少年和秃顶的老头儿。这个老头儿显然已经习惯于这种工作了,他一边往前走,一边装他的烟袋。后面是个才退伍不久的士兵,还穿着官家发给他的皮靴。士兵后面是个高个子,他转过脸去,愤怒地朝货船上望,一定是货船的老板在咒骂他们,驱赶他们。走在最后的是一个神态沮丧的老头儿。他低着头,无可奈何地拖着沉重的步子,拼着命拉着纤绳往前迈步。
(摘自《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这段文字是概括描写。运用粗笔勾勒法描绘了伏尔加河上十一位纤夫的形象。
文章在勾勒这十一位纤夫时,侧重点不同。领头的纤夫,是写他的衣着和肩膀;中年人,是写他的胡须和体型;高个子,是写他的神态和动作;老头儿,是写他的嘴唇和目光;汉子,是写他的皮肤和目光;另一个老头儿,是写他的动作;士兵,是写他的皮靴;高个子,是写他的神态;最后的老头儿,是写他的神态和姿态。
文章在描写这十一位纤夫时,运用粗笔勾勒的方法写出了他们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写出了他们身受压迫和剥削,所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心存不满和抗争。
粗笔勾勒,就是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的词藻,而以简练单纯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来。这种描写方法的运用,可以给读者一个简单而明快的印象。如《藤野先生》中写藤野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糊”,冬天穿旧外套。抓住特征,几笔勾勒,就活画出了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二、工笔细描
我的同学有一幅普通的但惹人喜爱的外貌。她有一头又黑又浓、修剪得十分整齐的短发,嘴巴较大而且轮廓清晰。她的鼻子较长,这大概有一点影响容貌。但我认为最动人的是她两道浓眉下长着的一双乌黑发亮的大眼睛。从她的眼神可以看出她很聪颖、活泼。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在她高兴的时候,这双大眼睛十分明亮,光彩熠熠。有一回,我记不清为什么事委屈了她,她一言不发,眼睛睁得大大的望着我,仿佛在说:“你错了,知道吗?”几天后,我遇到了她,有点不好意思地看着她那双大眼睛。只见它们放射出愉快的光彩。仿佛说:“知错就好。”
(摘自《我的同学》)
这段文字是工笔细描。作者先用“普通”和“惹人喜爱”这两个词语概括了这位同学外貌的特点。接着文章对头发、嘴巴、鼻子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表现了这位同学外貌的典型特征,如描写头发,从黑、浓、短、整齐四个方面进行细描。最后,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眼睛。眼睛外形的特点是“乌黑发亮”而且大。高兴的时候,眼神“十分明亮”、“光彩熠熠”;受委屈时,眼睛睁得大大的;谅解别人时,眼睛“放射出异常愉快的光彩”。文章通过对这位同学外貌的工笔细描,使这位同学聪颖、活泼、坦率和真诚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