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及方法
开发人类的精神大陆,探索人物的心灵奥秘,是文学创作最基本的任务。人生活在充满矛盾的社会中,各种矛盾都会刺激人脑,引起种种心理的反应:或者喜悦,或者愤怒;或者欢乐,或者哀伤;或者奋发,或者萎靡;或者恐惧,或者坦然;或者惊诧,或者镇静……这种种心理反应,支配着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正因为如此,作为人学的文学就应当深入地揭示人的心理活动,以深刻影响读者的灵魂。也正因为如此,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无不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显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创造生动逼真、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并带领读者闯进人物心灵的堂奥,使之洞幽烛微,激动不已。
一、心理描写要披露人物性格
袒露人物心灵的奥秘,不同的作者往往采用不同的艺术手法。但万变不离其宗,目的都在于对人物的精神世界、复杂的心理予以细腻入微的披沥,使读者直接感知人物在彼时彼地的特定心理,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的特点和人物的精神面貌。茅盾的《子夜》在运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性格方面是颇具功力的。小说第八章写大地主冯云卿从农村逃往上海,但是很快又在公债市场上亏了几万元。此刻,何慎庵劝他施美人计,让自己的亲生女儿去接近赵伯韬,探取公债消息,以图翻本。冯云卿的心被说活了,试图“也给他一个圈套儿去钻。”接着作者又采用现实主义的笔法,深入地探索了冯云卿复杂的内心世界:“他攒紧了眉头,打算把眼前各项紧急的事务仔细地筹画一下。然而作怪得很,脑子里滚来滚去的只有三个东西:女儿漂亮,金钱可爱,老赵容易上钩。他突然发狠,自己打了一个巴掌,咬着牙齿在心里骂道:“老乌龟!这还成话吗?-何慎庵是存心来开你的玩笑呀!大凡在官场中从前清混到民国的人,全是比狗还下作!你,冯大爷,是有面子的地主,诗礼传家,怎么听了老何的一篇混帐话,就居然心中摇摆起来了呢?-正经还是从田地上想法!'于是他觉得心头轻松一些,脊梁背儿也挺得直些了,但是一个怪东西又粘在他脑膜上不肯走:农民骚动,几千亩良田眼见得已经不能算是姓冯,却还得姓冯的完粮纳税。他苦着脸摇了一下头,……他隐隐地听得天崩地裂的一声轰炸,而且愈来愈近,愈加真切了!”逼真的心理描画,把这个逃亡地主濒于破产时的悲伤、堕落、卑鄙、自私的灵魂鲜明突出地活现在读者的眼前,艺术表现力十分强烈。
可见,展现人物的个性,依赖于作者把人物心灵最深处的奥秘追魂摄魄地挖掘出来。正如列宁在《给印涅萨·阿尔曼德》中指出的:“全部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节,在于分析这些典型的性格和心理。”(《列宁论文学艺术》第二卷)如果违背性格自身发展的逻辑,仅是让人物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或者将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和作品思想倾向的揭示完全等同起来,那就只能造成作品的空泛无力和人物的形神分离。
二、心理描写要展现人物在不同环境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人生活在矛盾之中。它不仅表现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还表现为人的内心的自我矛盾。人的内心矛盾是外在矛盾在内心的反映,它促使着人物性格的变化和发展。所以,描写心理要注意并且把握人物在不同环境中思想感情的细微变化,让读者不仅窥视到人物性格同生活环境多方面的联系,而且还能感触到人物精神随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而波动的辩证发展历程。小说《母亲》中,高尔基就很善于描写母亲尼洛夫娜在各种场合的感受和各种人物事件在她心中激起的思想感情的浪花。小说最后写母亲被捕前心理活动大致经历了不安、动摇和坚定三个阶段。当母亲认出暗探时,她的心“冷得紧缩起来”,产生了“隐隐不快的感觉”。她想到很可能要“完蛋”,继而又有一线希望,“大约还不妨吧”,这时,“各种想法在她脑子里象火花似的一个个爆发”。她曾想过“带了箱子逃”,但“这些想法使母亲痛苦,并且侮辱了她,逼着她离开自己,离开巴威尔,离开已经和她的心联系在一起的那一切”。这是万万不能的!于是她顿时“鼓起了一股好象震动了全身的猛劲”。母亲变得“坚定”而“平稳”了。正因为如此,母亲最后跟敌人斗争才那么英勇果敢无所畏惧。
反映人物心理变化的历程,有时还可以借助景物在人物心目中的变迁来衬托。这种情况下的景,不是纯客观的景,而是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景。“景随情迁”,“索物托情”,就是这个意思。《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写安德列公爵两次看到路旁的同一棵橡树,因心境的不同而引起了感觉上的截然不同。第一次,他觉得老橡树“有显然折断了很久的树枝和带着一些老的伤痕的破裂的树皮。带着巨大的、丑陋的、不均匀地伸开的、有瘤的手臂和手指,它象一个年迈的粗暴的傲慢的怪物,……“我们的生活完结了!一整串新的、与这棵橡树有关的、绝望的、但悲哀而又愉快的思想,在安德列公爵的心中出现了”。一个月后,当他遇见了自己所爱的姑娘娜塔莎之后,安德列又看见了这棵老橡树,它“完全变了样子,撑开了多汁的暗绿的枝叶的帐幕,在夕阳的光辉中轻轻摆动着,激动地站立着。没有老年的不满与苦闷-什么都看不见了。从粗糙的、百年的树皮里,没有枝柯,便长出了多汁的幼嫩的叶子,使人不能相信这棵老树会长出它们。“是的,这就是那棵橡树',安德列公爵想,他忽然发生了无故的、春天的、高兴与更新的心情。他生活中一切最好的时光都忽然同时被他想起来了”。短短的一个来月,老橡树的形貌能有如此之大的变化吗?显然,主要的是安德列的心情变了。
三、心理描写须显示不同时代对人生的影响
直接写出人物的处境、遭遇在内心所引起的喜怒哀乐等种种反应,显示不同时代对人生的影响,也是心理描写的目的之一。这样的描写多采用回忆性的手法,并且常常倾注作者的爱憎感情。巴金《家》中鸣凤的悲惨境遇,主要是通过两章诗一般的独个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夜深人静,在仆婢居住的下房里,鸣凤“打开了自己的“灵魂的一隅”那个隐秘的角落”,回忆起从九岁起就开始的“流眼泪和吃打骂已经成了她平凡生活的点缀”的童工生涯。当高老太爷准备把她送给封建遗老冯乐山做姨太太时,她准备以死来对抗。这时,巴金又以大量抒情的笔触打开了人物感情的闸门,把鸣凤在临终前所产生的一系列动人肺腑的回忆、怀念、渴望和痛苦倾泻而出,构成了一部哀婉、悲戚的心理交响乐,使人们看到了一个奴婢在旧社会罪恶势力压榨下的悲惨一生。
四、勾画心理就必须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
为了有效地发挥心理描写的作用,使作品中的人物都合情合理地存在,勾画心理就必须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都德的《最后一课》写小弗郎士上习字课时,“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这就很符合小孩子的心理特点,只有小孩子才能在侵略者强迫他们放弃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由鸽子叫联想到侵略者的罪恶,从而表达了孩子们对侵略者的强烈憎恶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五、心理描写要展现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和社会现实的本质
文学作品应该是人类各种思想感情的波涛汇成的,它所翻动的每一个浪花,都是现实生活的激流与人的思想感情的礁石相撞击的产物。透过人的心灵窗扉,能够深刻地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社会现实的本质。一个卓越的作家,有能力引导读者和他一起去分析人物的心灵,并从这种分析中洞察出人与人关系的演化过程。柳青的《创业史》对梁生宝的心理描写即是这样的。梁生宝在小说的第五章才开始出场。这时,蛤蟆滩的社会矛盾,自己的家庭矛盾和爱情矛盾都即将激化。匠心独运的作者却意外地让梁生宝离开了为他布置的典型环境,让他独自一人借买稻种被雨阻在郭县之机想心事。他想到“收集稻种钱的不容易”,自发思想严重的生禄,任老四的希望和王书记的信赖,“他想到他妈,这时准定挂着他在这风雨之夜,住在什么地方。他想到继父,不知道老汉因他这回出门生气没有。他想到妹子秀兰,准定又在宣传,……他想到他互助组的基本群众-有万、欢喜、任老四”,他还想到了改霞正“朝着他笑”。后来,他又想到“开始搞互助组”,郭振山“为啥对这事不热心”,但是“有党领导,咱怕啥?”这样的描写,将人物心灵的历程和中国农村社会现实关系的巨大变革,完全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了,它使读者俯瞰了蛤蟆滩这个典型环境的全貌,更使读者了解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在这个特定环境里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
六、心理描写要为促成主题的明朗化服务
主题思想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它包藏在各种形象之中。作为表现人物形象的心理描写,当然要为促成主题的明朗化服务。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的主人公,从小就受到社会和家庭的虐待和凌辱。当简·爱被无理地关在红房子里时,她思绪万千:“为什么我常受苦?”她反复思索,心底发出了“社会不公正”的呼声,表现了她痛苦、愤懑的心情;当她被赶出华特谢德府时,作者极力写她被抛弃的凄凉情绪,而当她离开孤儿院去寻求独立生活时,作者则着重表现了一个漂泊者孤苦无依、前途渺茫的内心状貌。小说通过大量这样的心理描写,把剥削阶级对人民精神的摧残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从而加强了小说的批判力量,揭示了被侮辱、被损害者要求自由平等的深刻主题。
七、心理描写要对情节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文学作品,尤其是叙事性的文学作品,要求作者善于把人物投入事件发展的漩涡中,并使人物的心灵时时与情节的发展相一致。这样的心理刻画,既是过去心理发展的结果,也是发展未来心理的前因。因此,它往往对情节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引导读者仔细地回味过去,以便更好地理解后来情节的发展。列夫·托尔斯泰《复活》的第四十三章写玛丝洛娃入狱后第一次重见聂赫留道夫,这逼得她想起了她从来也不去回想的事:“起初她模模糊糊地想起一个充满新奇美妙的感情和思想的世界,这是那个爱着她而又为她所爱的漂亮青年为她打开的。后来她想起他的不可理解的残忍,想起一长串的屈辱和苦难,而这些也都是紧跟在那种令人心醉的幸福之后,并且是从那里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的。她感到痛苦。”她又想到:“如今,这个装束整齐、养尊处优、胡子上洒着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经不是她所爱过的聂赫留道夫,而只是这样的一种人:这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就把她那样的人拿来使用一下,而她那样的人也必须尽量利用他来为自己谋利益。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她才对他媚笑。她沉默了一下,心里盘算着该怎样利用他才对。”起初玛丝洛娃心里闪现出一丝当年的幸福之情,但很快就被她所受的屈辱与苦难的回忆所冲掉,她痛恨这个毁了她幸福的人,但她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又想利用他一下。这段描写既是对后来聂赫留道夫应允为她请律师的情节作预示,更是告诉读者,聂赫留道夫所希望的用娶玛丝洛娃的办法来赎罪的计划,是不会实现的。可见,作者在此安排这种心理剖析,无疑是和全书情节的发展相统一的,它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八、心理描写要观照现实
人的心灵是一个极为丰富复杂的世界,但它的本源仍然是客观现实。心理活动不能脱离现实而孤立地存在。王蒙同志曾深刻地指出:“我们写心理、感觉、意识的时候,并没有忘记它们是生活的折光,没有忘记它们的社会意义”。(《关于意识流的通信》)小说《老残游记》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老残在冰天雪地里见到那些无处觅食的鸟儿而生怜悯之心,但“转念又想:“这些鸟雀虽然冻饿,却没有人放枪伤害他,又没有什么网罗来捉他,不过暂时饥寒,撑到明年开春,便快活不尽了。若象这曹州府的百姓呢,近几年的年岁,也就很不好。又有这么一个酷虐的父母官,动不动就捉了去,当强盗待,用站笼站杀,吓得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于饥寒之外,又多一层惧怕,岂不比这鸟雀还要苦吗?想到这里,不觉落下泪来”。这里,把对老残同情心理的细腻描绘与对封建社会官吏骄横、百姓受难的深刻揭示融合在一起,使主观思想成为映照客观现实的一面镜子。
九、心理描写方法——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是心理描写的一种常见形式,它是心灵和自己对话的过程,它让人物酣畅淋漓地倾吐肺腑之言。运用独白,往往要将人物内心世界本身的冲突发展和感情最深最浓的片刻层层披沥,以形成优美动人的诗篇,收到传神入髓的艺术效果。列夫·托尔斯泰是运用独白形式的巨匠,他的《安娜·卡列尼娜》几乎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有大段的内心独白。它象拉开心灵之窗的帷幕一样,把人物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例如:卡列宁知道安娜和渥伦斯基恋爱后的内心独白,就充分揭示了他胆怯、冷酷、虚伪和自私的精神面貌。安娜自杀前那段长达数万字的内心独白,则集中表现了她的心理状态。
独白也是戏剧中的一种传统手法。它可以用来补充交代一些剧中情节或人物情况,比如中国戏曲中常用的“自报家门”就属于这一种。但更重要的是用来表示人物的思想活动。这种独白往往能引起情节的波澜,突出人物的性格,表达出作者对现实、对人生的深刻认识,激起观众的强烈共鸣。这里,试举郭沫若《屈原》中的《雷电颂》为例: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的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
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你那茫茫的大海,一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这里,作者以狂飙突进的气势,昂奋慷慨的节奏,表现出屈原坦荡的胸怀、刚直的性格和奔泻的激愤,骇人耳目却又豁人心胸。运用独白,难度较大,搞得不好,“在这些主人公每次说话底进行中,人简直可以痛痛快快地睡一觉。”(杜勃罗留波夫《索洛古勃伯爵底作品》)所以,独白形式的运用特别要求作者从血肉丰满的人物性格出发,真实地展现他们在特定情况下的特殊心理,而后通过众多艺术镜头的积聚和折光,使人物独白细致委婉而无沉滞之感,流水不断而无冗长之弊。
十、心理描写方法——梦境
直接披露人物的心灵,还有一种特殊的方式,就是通过梦境来展现人物的主观愿望、思想意识。梦是化了妆的现实,是形象化了的心理活动,它不但反映人们的生活经历,也反映人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测。《红楼梦》的梦境描写很有独创性,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尤三姐托梦二姐防范凤姐陷害,香菱梦中作诗,林黛玉痴魂惊恶梦等等,无一不是与人物的性格和处境相契合的心理活动。作者还先后写了王熙凤得意和失意时的两个梦,一是秦可卿托梦称她是“裙衩队里的英雄”,二是梦见宫中太监和她争夺锦匹。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两个梦,是她的精神世界受到物质世界影响的产物,是贾府的矛盾现实在她头脑中的曲折反映,它对于读者理解凤姐这个没落阶级代表人物的精神变化以至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都是颇为有益的。必须指出,描写梦境虽可以虚构,但应有精密的用意,而决不能信手写来,只把它作为浪漫主义的小摆设。
同梦境描写相类似的还有一种幻境描写法。叶圣陶《倪焕之》的主人公是一个充满热情、富于幻想的青年。得意时想入非非,自我欣赏;失意时自宽自解,躲避现实,这是他性格的突出之点。书中写倪焕之到校,听了蒋冰如的鼓动之词后,“顺着冰如所指的方向凝望,仿佛已经看见无忧无邪的男女往来于绿荫之下,池塘里亭亭地挺立着荷叶,彩色的水鸟在叶底嬉游;草地上奔跑打滚的,都是自己的学生。……”好一个花木吐秀,人无机心的世外桃源。这刹那间出现的幻景,替倪焕之的理想涂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
十一、心理描写方法——心理分析
有时候,人物会处在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之中,很难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表白,这时,作者如果对人物心理适当地加以剖析,那就如在人物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沟通二者的心髓。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写到葛朗台“连奔带跑的赶到庄园上,急于要把他搅乱了的思想整理一下”时,照常规应写他如何整理思想,作者却别出心裁地插入一段富有哲理的议论:“根据观察的结果,凡是吝啬鬼,野心家,所有执着一念的人,他们的感情总特别灌注在象征他们痴情的某一件东西上面,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他专制的程度也随着吝啬而俱增;妻子死后要把财产放手一部分,哪怕是极小极小的一部分,只要他管不着,他就觉得逆情背理。”然后作者再写他的心理:“怎么!要对女儿报告财产的数目,把动产不动产一古脑儿登记起来拍卖?……“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他在庄园里检视着葡萄藤,高声对自己说。终于他主意拿定了,晚饭时分回到索漠,决意向欧也妮屈服,巴结她,诱哄她,以便到死都能保持家长的威风,抓着几百万家财的大权,直到咽最后一口气为止。……”试想,如果在这客观描述的过程中,不融进那段直接分析评论的文字,葛朗台心灵深处的隐私,怎能揭露得如此充分透辟?
十二、心理描写方法——行动、姿态、神情等间接描写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人物外在的行动、姿态、神情与人的内在的心理、情感、意志总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一个人的一笑一颦、一举一动总是反映着他的心理活动。因此,除以上所 述的直接描写法外,还可以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奥秘,引导读者从神情、姿态这些凝练含蓄的动态画面去探索它们的心理含义,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在自然界本来是消逝无常的东西,艺术却使它有永久性。例如一阵突如其来的微笑,嘴唇上一阵突然泛起的狡狯的表情,一种眼色,一阵浮光掠影,以至于人的生活中精神的表现,许多来来往往、一见即忘的事件-这一切在瞬间存在中都被艺术摄取去了,就这个意义上说,艺术也是征服了自然。”(黑格尔《美学》第一卷)茅盾的艺术就是征服自然的。他轻轻地揭开人物的面纱, 最普通的、最不引人注意的眼光、表情、音调、动作等等,都成了他捕捉、传达人物内心活动的机键。《秋收》写老通宝听说儿子同村人一起去“吃大户,抢米囤”时,“眼睛一瞪,忽地跳了起来,但立刻象头顶碰到了什么东西又软瘫在地下,嘴唇簌簌地抖了。”这“瞪”、“跳”、“碰”、“瘫”、“抖”,是一幅类似高速摄影机摄下的人物行动速写图,它用特写镜头生动地展现出老通宝“惊喜交并”的心理状态。小说结尾写“当他断气的时候,舌头已经僵硬不能说话,眼睛却还是明朗朗的:他的眼睛看着多多头似乎说:“真想不到你是对的!真奇怪!'”尽管这里只是一种心理推测,然而,谁又能说现实的冲击没有激起他内心深处的巨大波澜?谁又能说生活的教训没有唤起他死不瞑目的无比哀怨?
十三、多种方法融合
心理描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具体运用时,往往不能拘泥于某一种方法,而应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采取内外配合、分工合作的方法,即将人物的心理刻画同人物的外形描写;叙述故事和描写景物等多种方法有机地融汇在交错发展的故事情节中,做到“故事即人物心理与精神能力所构成。”(《近代文学体系的研究》,见茅盾、刘贞晦《中国文学变迁史》)当然,这样是比较困难的,但高明的作者却恰好在这上面显出其非凡的才能来。鲁迅在《高老夫子》中,先写他上课堂之前“功夫全费在照镜。……”,想着“左边的眉棱上还带着一个永不消灭的尖劈形的瘢痕。他现在虽然格外留着长发……可以勉强遮住了,他究竟还看见尖劈的尖……万一给女学生看见,大概是免不了要看不起的。”接着,他又怨起“《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者竟太不为教员设想”,“今人不知道讲起来应该怎样拉在一起”。这时,“一礼拜以前还一同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的“老朋友”来了,但高老夫子如今已发表一篇“名文”,得了“聘书”,“就觉得这黄三一无所长,总有些下等相了”,对他“只是高傲地一笑”。“黄三毁谤了学校”,“他有些气忿,又很露出焦躁的神情。”上课了,他的“胡涂”说教,引起了讲台下“吃吃的窃笑”。这时,他看到的一会是“眼睛”和“鼻孔”“连成一气,宛然是流动而深邃的海,闪烁地汪洋地正冲着他的眼光”,一会又是“半屋子莲莲松松的头发了”。下课了,他慌张离去,“脑壳上突然遭到”“树枝”的“一击”,书“也失手落在地上了”。回到家里,“嘻嘻”的笑声还在他的耳边鸣响,他“终于觉得学堂”“不如停闭的好”,“那聘书实在红得可恨”。这里,有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表现的人物的内心独白,有作者对人物夹叙夹议式的心理勾画,有人物因种种逆境刺激而引起的精神幻觉,有主人公对环境氛围和其它人物不同感觉的变化过程,有反映人物心灵的神情及行动的精工镂刻。通过这样的描写,一个不学无术、虚伪卑劣的假道学的丑恶形象,便栩栩如生,深嵌在读者脑中。这样的描写与客观事实密切相联,本身就构成了情节发展的一个环节,而且又是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同时表现出来的,因而显得充实、生动,富有立体感。
十四、意识流手法
最后还想提一下“意识流”手法。“意识流”是近代和当代外国文艺创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技巧,但又不仅是技巧,它同时也是一种创作流派,一种描写生活的方式。“意识流”学派认为人的思维活动好比一条河或一股流水,是切不开、斩不断的,而不是片断的衔接。因此,作者必须进入人物的内心中去,跟着人物意识的流动来刻画人物,让人物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直接表白,并自由联想。这种描写由于集中笔墨反映人物在特定的短时间内的特定思想动态,突破时空界限,按照意识活动的逻辑将一幅幅生活画面连接起来,因而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压缩性和凝聚力。实践证明,恰到好处地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丰富我们的艺术手段,从而更好地为展示人物的性格服务。鲁迅的《狂人日记》通篇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写狂人意识的流动-恐惧、疑虑、幻觉、妄想等扭曲反常的心理活动,将其同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景混合交叉,使读者透过外部现象,看到了狂人受封建制度的压抑,由疑到惧,由惧到怒,由怒到狂的变态心理。这实际上是意识流手法的一种“洋为中用”。再如王蒙的《布礼》通过叙述钟亦成在几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遭遇,烘托了他对党的赤子之心。小说在进行现实主义的叙事、描写的同时,又使有些情节不受时空的限制,随钟亦成的意识大幅度地前后跳跃,开始是一九五二年八月他受批判,紧接着跳到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中他遭毒打,使他昏迷不醒,下意识又流动到一九四九年初,他和凌雪同国民党败兵斗争的情景。以后,时间上又多次跳跃,小说结束时到了一九七九年一月。这里,时序颠倒的叙述,不连贯的突兀的自由联想,使人遐思不绝,浮想联翩,终于彻悟其中之意,并深深体味到内中的奥妙。
宋代陈郁在《话膄》中写道“写照非画物比:盖写形不难,写心唯难也”。这话很有道理。因为人的心理不会相同,并且总在变化,而且也不常显露在可视的外表上。所以,要使心理描写达到传神入化的境界,作者必须对各种人作设身处地的观察、揣摩、体验,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想象。正如茅盾所说:“体验是很重要的。但是没有想象也不行。不过所谓“想象',也应该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不是凭空来的。我们男人要写各种女人的心理,当然不能去做一次女人再写,所以这是靠“想象”,但倘使我们生活在绝无女人的荒岛上,就无从“想象'。”(《谈人物描写》,见《茅盾论创作》)另外,学习优秀作家的描写技巧,掌握一定的艺术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当然,我们不能满足于按现成的公式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生活永远是丰富复杂而有变化的,生活要求人们寻求新的表现方式。那种一写女人的感情煎熬,便是“咬紧嘴唇”;一写女人腼腆害羞,便是“拧着衣襟”的笔墨,是毫无生命力的。契诃夫创作《万卡》就不袭用陈法,而是别出心裁地让万卡在给爷爷写信的过程中,直接倾吐自己的悲惨遭遇和激愤情怀,使得这个九岁的儿童形象十分真挚动人,从而显示了作者的独创精神。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努力以独创的艺术手法来开发人类心灵的新大陆,而不能依样画葫芦地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