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批改孩子们上周的习作时,我发现一个共性问题:无论哪个年级,作文中的细节描写普遍不够具体。这不仅让文章显得平淡,难以生动展现内容,还直接影响了作文的整体表达效果,甚至导致部分孩子难以达到对应年级的字数要求。
接下来,我会针对写作中最关键的五大细节描写技巧,进行系统且细致的讲解。建议家长朋友们务必带领孩子一起学习、练习,帮助他们针对性攻克这一写作弱点,让作文表达更鲜活、更充实。
今天我们先来聚焦外貌描写这一核心写作技巧,并结合各年级的同步习作题目,看看不同阶段该如何练习:
• 一年级·《自我介绍》:外貌描写以“简单直观”为主,可引导孩子说说自己的发型(比如“我有短短的头发”)、眼睛(“我的眼睛圆圆的”)、最明显的特点(“我笑起来有两个小酒窝”),用1-2句话勾勒出自己的样子。
• 二年级·《我的好朋友》:侧重“抓朋友的典型特征”,比如朋友的发型(“我的好朋友扎着高高的马尾辫”)、常穿的衣服(“她总爱穿粉色的裙子”)或习惯性的小动作(“他的嘴角总带着笑,露出两颗小虎牙”)。
• 三年级·《猜猜他是谁》《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要求“通过外貌细节暗示身份”,不用直接说名字,而是写能体现特点的外貌细节,比如“他的额头总是光光的,戴一副黑框眼镜,不管上课还是下课,手里总拿着一本课外书”,让读者能通过描写猜出是谁。
• 四年级·《我的家人》:加入“外貌与性格/习惯的关联”,比如写奶奶“头发花白,总是梳得整整齐齐,眼角的皱纹笑起来像小月牙,每次做饭时,围裙上总沾着点点面粉”,用外貌细节带出家人的温和与勤劳。
• 五年级·《漫画老师》:追求“用夸张又生动的细节突出特点”,比如写数学老师“戴着一副厚厚的黑框眼镜,镜片后面的眼睛像两颗精明的小豆子,每当有人走神,他的眼镜就会往下滑一点,眼神‘嗖’地一下扫过来,比上课铃还管用”,用漫画式的夸张让老师的形象更鲜明。
1.外貌 = 容貌+体态+穿着
外貌描写又叫肖像描写,指对人物容貌、体态、穿着等方面的描写。
容貌即相貌、模样,包括五官(眼、耳、口、鼻、舌)、脸庞、双腮、额头、下巴,以及头发、胡须、眉毛的样子。
体态即体形,有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魁梧,或伛偻,或苗条轻盈,或虎背熊腰的躯体姿态;有手脚、胳臂、腿胫等四肢特点。
穿着指人物所穿的衣服及所佩戴的装饰品,如T恤、裙子、皮鞋、帽子、围巾、背包、护膝、戒指、手表、发卡、胸花、蝴蝶结等。
人物的外貌有很多方面,描写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抓住给人印象最深刻、最突出的特征来写。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脸庞)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牙齿)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鞋子)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头发)
这是《云南的歌会》中对少数民族姑娘的外貌描写,既描写了容貌,也描写了穿着。黑黝黝的皮肤,雪白白的牙齿,一身蓝衣蓝裤,围裙扣银葱绿,鞋子绣花透空,辫发盘头油亮,这些云南少数民族姑娘的突出特征,读来让人犹如身临其境,如见其貌。
2.外貌处处关乎“人”
在记叙文中,经常可见对人物的外貌描写。但外貌描写不是随意出现的,而是有意为之,是为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的。
(1)突出人物特征
写人时常见到开篇就描写人物的外貌。抓住人物外在的突出特征,让读者对所描写的人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可对下文记叙事情起到铺垫作用。
例如:赵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她细高身材,水蜜桃般粉嘟嘟的脸上镶嵌着俊俏的眉眼和红红的小嘴,脑后还高高地翘起个长长的马尾辫。当你和赵佳面对面时,她那双总是在笑的眼睛一定会告诉你:“我是诚实、善良的女孩儿。”
这段话从赵佳同学的身材、脸蛋、眉眼、小嘴、马尾辫、眼睛等多个方面描写了她的外貌,既突出了好朋友在这些方面的特征,也有利于记叙下文。
(2)表现人物性格
写事时,有一些人物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对人物的外貌描写也在其中出现。这种外貌描写最能体现人物的内在性格特征-一有的倔强,有的温顺,有的愤怒,有的喜悦,有的爽朗,有的安静……
例如:女儿长得像她娘,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清,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
对女儿的眼睛进行工笔细描,通过眼睛展现了女儿的聪颖和纯真。
(3)反映人物心理
一定的情境下,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感情变化。
例如:一天,她的老伴儿病倒了,她脸上蛛网般的皱纹更深了,两道眉毛拧成的疙瘩锁到一块儿了。
抓住皱纹、眉毛的特点,揭示人物内心着急、焦虑的心绪。
3.按顺序点面结合
描写人物外貌最忌“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主次,不分先后,缺少重点,平均用力。
为了避免出现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式的外貌描写,一定要把想写的几个点放在心里排排队、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再下笔。
可以按照“先身材、后容貌、再衣着”的一般认知规律来写(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容貌和衣着可以穿插着交替表达);也可以从整体到局部写,先捕捉人物外貌,勾勒轮廓,再深入观察,局部细描;还可以按观察顺序从上到下写起。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
这段文字首先写身材的变化,再写容貌的改变(脸色灰黄、满脸皱纹、眼睛红肿),最后写穿着(戴毡帽、穿棉衣、提纸包和长烟管),是按照感知人物外貌的一般规律来写的。
◇这少年十一二岁,小长脸,红黑色的皮肤有些粗糙,想来一定是在田里劳作的结果。他额头突出,两眼有神,棱角分明的双唇紧抿着。他身上穿一件厚布衣,因为刚收完麦草,所以他的衣服上沾满了草屑。
第一句总写少年的年龄和皮肤,突出农村男孩的总体特征。再写局部特征:容貌以额头、眼睛、双唇三处为着力点;穿着只透过一件厚布衣及草屑就凸显出农村男孩简朴、勤劳的特征。
◇脸又长又厚又粗犷,头发很短,向前盖着,使额头显低,两只小眼睛深陷在阴暗的眼眶里,严峻地盯着别人,鼻子扁阔,嘴唇厚而前伸。
这段文字只写了面容。先写脸(为什么先写脸呢?因为脸在人的面容中占的“地方”大一些,我们在看一个人时,一般是先对脸部特征有一个大概印象),再人上到下写头发、额头、眼睛、鼻子、嘴。
4 .链接修辞绘“漫画”
“漫画”描写法是什么?就是用夸张、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对人物外貌的某个方面或某个特点进行细致描绘,使其特点突出鲜明。
例如:一双眼睛又大又圆,哪怕是站在远处,也能被注意到,鼻子却被遮掩得更秀气了,就像挂着两轮皎洁的月亮,透着坚定的目光。
“哪怕是站在远处,也能被注意到”是夸张修辞,突出眼睛大;“鼻子却被遮掩得更秀气了”,通过对比放大眼睛特征,缩小鼻子部分;“两轮皎洁的月亮”则是比喻,表现眼睛的明亮。
他戴着黑色边框的大眼镜,是整张脸上最大的部分,足足占了一大半的位置,大大的眼镜之下,柯南的脸庞显得娇小了许多,眼镜就像两个即将发射光芒的探照灯一样。
“整张脸上最大的部分,足足占了一大半的位置”,用夸张手法突出眼镜之大;“大大的眼镜之下,柯南的脸庞显得娇小了许多”,通过与“脸”的对比更显眼镜之大;“探照灯”是通过比喻,形象地描写眼镜发亮。
5 .工笔细描富特征
工笔描写是指多用笔墨,对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犹如电影中的人物定格特写或绘画中的工笔肖像画,人物的外貌特征、服饰、穿戴及细微的表情,都能让读者看得清清楚楚,留下深刻印象。
(1)步步追问法
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年龄不大,长得很瘦,穿得也很差。
首先步步追问,“小”到什么程度?怎么个“瘦”法?穿得怎么个“差”法?然后想象延伸,进行局部细写。经追问后句子可改为:
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竹枝似的手臂,竹竿一样的腿。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
(2)拓展扩句法
头发在脸颊旁飘着。
扩句: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
你看,扩句是不是更有表现力呢?用更为细致而恰当的词语来表现外貌,让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
佳句积累
1.她是一位活泼可爱的小女孩,白净的瓜子脸,弯弯的眉毛下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她爱唱歌,更爱跳舞,还参加了校舞蹈队呢!她穿着那件红底白花的连衣裙,跳舞时,动作优美极了!
2.我的奶奶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了。头上布满了银发,抬头纹和眼角纹都很重。她平时总穿着一件蓝色的上衣、黑色的裤子。奶奶的头发是自然卷曲的,看上去真美;慈祥的眼睛总是笑眯眯的,说起话来又清脆又好听。
3.我的爷爷六十多岁了,两鬓斑白,头顶中间光秃秃的,像个小球场;周围是稀稀的几根头发,脸庞圆圆的,整天笑眯眯的。
4.我们的数学老师长得矮矮胖胖,挺着个啤酒肚,头很大,脸上肥肉纵横,两颗黑豆似的眼睛镶嵌在脸上。他特爱笑,笑起来肥肉就将眼睛挤成一条线,那样子特憨,特逗。所以,我们一直在暗地里称他为“憨逗老师”。
5.仔细一瞧老师今天穿的还真时髦,一双金黄色的高跟鞋,一件十分韩式的上衣,再搭上一件牛仔裤,如海藻般的卷发往那一甩,还真是迷死人不偿命啊!只见同学们的嘴巴都张成了“o”形!
经典素材积累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
作者对父亲的穿着服饰、身材体态刻画得细致、准确,一位慈父对儿子关怀和体贴的形象浮现在读者眼前。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翠翠是个湘西山水孕育出的少女,常年随祖父在渡船上生活,皮肤自然变得黑中泛红,显示出力与美。以青山绿水与眸子相对映,描绘了明亮而幽深的眼睛,反映了她的纯洁与可爱。在外貌描写中作者巧妙运用了两个比喻,“小兽物”和“山头黄麂”,喻示着人物的活泼、质朴和健美,新鲜而又奇特。
3.老人消瘦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的反光所造成的良性皮肤病变。褐斑从他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他的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像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样古老。(海明威《老人与海》)
作者海明威对主人公圣地亚哥(一位老渔夫)的外貌描写,抓住了他“消瘦憔悴”的特点,重点描写了人物的“脖颈上的皱纹”“腮帮上的褐斑”“双手的伤疤”,反映了人物命运悲苦、极尽沧桑的人生,塑造了渔夫在大自然中的顽强意志、永不服输的硬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