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的小明看着妈妈加班,心里想:“妈妈太辛苦了,这届职场压力太大,我以后要努力赚钱,让妈妈不用这么累。”(5岁小孩不会想 “职场压力”,太假)
正例(对)
5岁的小明看着妈妈加班,趴在桌上盯着妈妈,心里想:“妈妈怎么还不陪我玩?是不是不喜欢我了?我把糖果给妈妈,妈妈会不会就不忙了?”(符合小孩的简单想法)
2. 避 “心理和行为脱节” 坑:心理要和动作、神态 “匹配”
写了 “他很紧张”,却没写紧张的动作;写了 “她很开心”,却写她 “皱着眉”—— 这种 “脱节” 会让读者出戏。心理和外在表现必须 “一致”:紧张就有 “搓手、抖腿”,开心就有 “笑、蹦跶”,难过就有 “掉泪、低头”。
反例(错)
小红接到录取通知,很开心,她皱着眉,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半天没说话。(“开心” 和 “皱眉、不动” 脱节,矛盾)
正例(对)
小红接到录取通知,眼睛一下亮了,跳起来抱住妈妈,把通知举得高高的,大声说:“妈妈,我考上了!”(“开心” 和 “跳、抱、大声说” 匹配,合理)
3. 避 “无意义堆砌” 坑:心理描写要 “为情节服务”
新人爱写 “无关的心理”—— 比如主角在赶火车,却写他 “想起小时候的玩具”;主角在面试,却写他 “纠结中午吃什么”。心理描写不能乱加,必须 “推动情节” 或 “塑造人物”:赶火车时的心理要和 “赶时间” 有关,面试时的心理要和 “担心考不好” 有关。
反例(错)
小林要赶火车,还有十分钟就开了,他跑着去检票口,心里却想:“昨天吃的火锅真好吃,要是能再加点毛肚就好了,下次一定要带朋友去。”(心理和 “赶火车” 无关,多余)
正例(对)
小林要赶火车,还有十分钟就开了,他跑着去检票口,心里想:“千万别迟到,要是赶不上这趟,就赶不上下午的会议了,老板肯定要骂我。”(心理推动情节,体现 “着急”)
十、结语:写好心理描写,关键是 “多观察、少套路”
心理描写的核心不是 “方法多全”,而是 “够真实”。怎么做到真实?就两步:先观察,再下笔。
平时出门,多看看身边的人:地铁里紧张赶车的人,他们的手在干什么?脸上是什么表情?超市里和孩子吵架的妈妈,她的语气里藏着什么情绪?回家后,把这些 “观察到的细节” 记下来,换成小说里的人物,就是最生动的心理描写。
别依赖 “心如刀割”“忐忑不安” 这些成语,也别直愣愣地写 “他很紧张”“她很伤心”—— 把自己当成小说里的人物,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是我,我会摸哪里?会说什么话?会看什么地方?” 跟着本能写,比套任何方法都管用。
新人写心理描写,最怕的不是 “写得差”,而是 “不敢写细节”。哪怕只写一个 “手在抖”“脸红了”,都比空泛的抒情强。那些看不见的情绪,其实都藏在看得见的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