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描写网描写情感心情内容页

心理描写应注意的七大问题

2025-09-17 16:07:38 心情的文章 访问手机版

心理描写应注意的七大问题

人物是文章的灵魂,在一篇文章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我们常常会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等。要写好人物,就必须注重观察。

要写好人物,我们就要仔细观察他们的外部表现,深入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思想性格。进而在文章中具体生动、绘声绘色地再现他们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因此,人物描写是写好文章的重点。


【人物描写】
心理描写应注意的七大问题

心理描写是让角色立体、故事动人的核心技巧。但如果处理不当,也容易显得笨拙、冗长或失真。以下是进行心理描写时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心理描写应注意的七大问题

一、避免“告诉”而非“展示”

这是最重要也是最常被提及的一点。直接告诉读者角色的情绪,远不如通过其生理反应、行为和思绪来展现得有力。

①问题(告诉):“约翰非常害怕。”

②改进(展示):“约翰的掌心瞬间变得又冷又湿,指甲深深掐进掌心里。他的心脏像一只发狂的兔子,在胸腔里猛撞,几乎要跳出来。他屏住呼吸,连吞咽口水都变得异常困难。”

③解决方案:将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具体的生理反应(心跳加速、口干舌燥)、外在行为(来回踱步、砸东西、沉默不语)和内心独白(“完了,这次真的完了”)。

二、避免脱离情境的长篇大论

大段大段的静态心理剖析会严重拖慢叙事节奏,让读者失去耐心。尤其是在紧张的动作场景中,突然插入几百字的内心回忆,会破坏故事的张力。

①问题:主角正在被杀手追杀,跳车逃跑的过程中,突然开始回忆童年和父亲的关系,想了整整两页。

②解决方案:将心理活动与情节动作交织在一起。让思考在动作的间隙中闪现,短促而有力。

例如:“他奋力跳过栅栏,脚踝传来一阵刺痛。(动作)‘该死,千万别是现在扭伤!’(短暂的内心反应)这痛感让他猛地想起十年前那场足球赛的惨败——也是同样的位置。(一闪而过的回忆)他咬紧牙关,一瘸一拐地冲进黑暗的小巷。(回到动作)”

三、保持视角的一致性

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或第一人称中,心理描写必须严格符合该角色的身份、性格、文化水平和当前状态。一个粗鲁的莽夫不会用诗人般的语言思考,一个惊慌失措的人很难进行逻辑严密的推理。

①问题:一个从未受过教育的角色在内心思考时,使用了大量晦涩的哲学词汇和复杂的句式。

②解决方案:沉浸到角色的头脑中去。用他/她可能会用的词汇和思维方式来组织内心语言。让学富五车的教授和天真的孩童拥有截然不同的内心声音。

四、心理描写要服务于角色和剧情

心理描写不是作者的独白,它应该有两个核心功能:

揭示角色:让读者理解角色的动机、恐惧、欲望和成长。

推动剧情:角色的决定和行动往往源于其内心斗争,心理描写是为其下一步行动做铺垫。

①问题:描写了大量与主线剧情无关的心理活动,例如对一件小事过于冗长的纠结,对故事发展毫无帮助。

②解决方案:时刻自问:这段描写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解释他为何做出下一个决定?是为了让读者对他产生同情或理解?还是为了埋下后续转折的伏笔?如果删掉它故事依然成立,那就考虑删减或重写。

五、注意代入感与距离感的选择

心理描写的深度决定了读者与角色的距离。

深度代入(内部视角):使用直接内心独白(第一人称)或自由间接引语(第三人称,将叙述与心理活动融合),让读者完全沉浸于角色内心。

自由间接引语例子:“她看着请柬。真是个好天气啊,偏偏要在今天结婚。他就不能选个下雨的日子吗?”(混合了叙述和她的讽刺性想法)

疏离感(外部视角):仅通过外部行为和环境来暗示心理状态,保持神秘感。这在硬汉派侦探小说或某些现代小说中常用。

①问题: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频繁切换代入的深度,导致读者情绪被打断。

②解决方案:根据你想达到的叙事效果,有意识地选择一种主要方式。在需要强烈共情时采用内部视角,在需要冷静观察时采用外部视角。

六、避免陈词滥调和过度戏剧化

使用过于常见或夸张的比喻来形容心理状态,会显得虚假和缺乏诚意。

①问题:“他的心碎成了千片万片。”“她的内心像小鹿乱撞。”

②解决方案:寻找新颖、贴切、符合角色特质的比喻和描述。观察生活,捕捉更细微、更独特的感觉。例如,不说“他很紧张”,可以说“他感觉胃里像有一个冰冷的、不断旋转的漩涡”。

七、平衡内心与外界

故事世界是立体的,角色除了内心活动,还处在外部环境中。心理描写需要与环境、对话、动作等其他元素有机结合。

①问题:角色沉浸在内心世界里,完全忽略了周围正在发生的对话和事件。

②解决方案:用环境来映照内心(寓情于景)。让天气、景物成为角色心境的投射。同时,让人物的心理活动与对话形成张力(例如,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相反)。

另外,心理描写应注意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应写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产生的心理活动,不能为心理描写而进行心理描写。如,大雪寒天里,一般人想的是驱寒取暖,可是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就不一定如此想。

第二,写心理活动,要防止左一个心理活动,右一个心理活动。只有在关键的情节、动作、表现出现时,才伴之以心理描写。

第三,写心理活动,要努力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例如高尔基的《母亲》最后一章所写尼洛夫娜发现暗探时一刹那的动摇、害怕,以及内心冲突,直到坚定、沉着。

总结与技巧清单:

①展示,别告诉:用身体反应和行为体现情绪。

②保持节奏:将心理活动打碎,融入动作和对话中。

③符合角色:心理声音要有个性,符合其身份和处境。

④要有目的:每段心理描写都应推动剧情或深化人物。

⑤创新表达:避免老套比喻,寻找新鲜独特的描述。

⑥内外结合:将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事件联系起来。

优秀的心理描写是一种无形的艺术,它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深入角色的灵魂,理解他们的每一个选择,并与之同喜同悲。多读大师的作品,注意他们是如何处理心理描写的,并勤于练习和修改,是掌握这门艺术的关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