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做语文试题时,最怕看不懂语文术语,今天就弄懂两个术语——描写角度和描写方法,整理如下:
描写角度有哪些?
根据描写对象、目的及手法的差异,描写角度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感官描写、视角描写四大核心类别。(人、环、感、视)
①人物描写角度:正侧面描写。正面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语动心神)
②环境描写角度: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景物、季节等
社会环境描写:时代背景、地域风俗、人际关系等
细节环境描写:场景中的微小事物(道具、陈设等)
③感官角度:通过 “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捕捉细节,让描写更真实可感,是 “通感” 手法的基础。(视听嗅味触+感)
核心体验:
视觉:颜色、形状、光影等
听觉:声音(动静、音色)
嗅觉:气味(香、臭、淡、浓)
味觉:味道(甜、苦、酸、咸)
触觉:温度、触感(冷、热、软、硬)
情感:
④视角描写角度:决定 “谁在看” 与 “看什么”
视角是叙述者的“眼睛”,不同视角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叙事效果,主要分为 3 类:
第一人称视角(“我” 的视角)
第三人称视角(“他 / 她 / 它” 的视角)有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
第二人称视角(“你” 的视角)
总结:描写角度的核心逻辑
所有描写角度的选择,最终都服务于“表达目的”—— 若想让人物立体,优先用“外貌 + 语言 + 心理” 组合;若想渲染氛围,侧重“自然环境 + 感官细节”;若想增强代入感,选择“第一人称视角”。灵活搭配不同角度,才能让文本更生动、更有深度。
描写方法有哪些?
描写方法是文学创作中用于刻画对象、传递情感、构建场景的具体技巧,其核心是通过精准的语言选择与结构安排,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 的感知。根据描写的对象、目的和手法差异,可将描写方法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感官描写、正面与侧面描写、动态与静态描写六大核心类别。(人环细感、正侧动静)
描写角度与描写方法是文学创作中紧密关联但本质不同的两个概念:描写角度是“从哪个维度观察对象”,解决 “看什么” 的问题;描写方法是 “用什么技巧刻画对象”,解决 “怎么写” 的问题。二者的核心差异体现在 “观察维度” 与 “实现手段” 的本质区别上。
关联:角度是“框架”,方法是 “工具”,二者不可分割。描写角度与描写方法并非对立关系,而是 “框架与工具” 的配套关系 ——先确定 “角度”(看什么),再用 “方法”(怎么写)落地,没有角度的方法是 “无的放矢”,没有方法的角度是 “空有框架”。
问“描写角度”:相当于问 “你站在哪个位置、看对象的哪个部分?”(如 “从视觉看玫瑰”,“从‘我’的视角看父亲”);
问“描写方法”:相当于问 “你用什么技巧把看到的部分写出来?”(如“用细节描写写玫瑰花瓣”,“用动作描写写父亲爬月台”)。
简言之,角度是“观察的坐标系”,方法是 “绘制坐标的画笔”—— 二者结合,才能让描写既有方向,又有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