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赏古诗词的“描写手法”
一、命题点讲解
何谓“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场面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为了使画面描绘得更生动形象,就会用到一些手法,这些手法就叫“描写手法”。描写手法具体有哪些呢?描写从对象来看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常用的描写手法分类如下:
1,人物描写
常用的描写手法:正侧结合、点面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
2,景物描写
常用的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白描、细节描写、色彩渲染、感官变化等。
常见的设问方式:
①诗中(x句)表现了什么内容?是如何表现的?
②这首诗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③诗中运用XX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必备知识
古代诗歌常用的描写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1,正侧结合
正侧结合法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指的是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就是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包括人物)进行描写,侧面描写的目的是使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正侧结合的作用:①使形象更加鲜明丰满;②使感情抒发更加充分;③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歌咏的对象是“雪”,“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几句从正面描写突如其来的雪;“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几句则从侧面烘托出下雪时的寒冷。
2,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对最能显示状态特征的某个或某几个人、物、景进行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物、景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如: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乌飞绝”“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上,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写。
3,白描
又叫“简笔勾勒”,原来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花鸟时用墨线勾勒物象轮廓,不着色。在古代诗歌中白描是指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连用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用简笔勾勒了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达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着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显露无遗。
4,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多用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细节描写往往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白描、对比衬托、气氛渲染等描写方法进行。细节描写的作用:①刻画人物栩栩如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画龙点睛;③见微知著、言少而意丰,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如:
过华清宫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赏析】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体现在“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是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国家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动静结合
①动静结合: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②以动衬静:通过描写、渲染动态,突出静态。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名句“僧敲月下门”中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个“敲”字更显环境之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动衬静的典范。
6,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丰富诗中意象,开拓诗中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和审美空间,烘托诗人的思想感情。
在古代诗词中有以下几类常见的虚景:
①神仙鬼怪的虚幻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些虚幻的意境来反衬现实,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里“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神仙图景,而图景的美好则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②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的或者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当下已不在眼前的景象。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再现火烧赤壁这一史实,倾注了作者对周瑜的由衷赞赏,反衬出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③未来之景。
这类虚景是还没有出现的情境,由当下想象到未来,将当下的情感延续到未来而绵延不断,使情感更加强烈,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词人想象自己与恋人别离后孤独、寂寞的情景,使读者如临其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分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④从对方角度写的假想之景。
不直接写自己的处境、情感,而是从对方的角度写,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后两句笔锋一转,来个曲笔,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
7,色彩渲染
古代诗词中的色彩渲染是指诗词中用多种颜色的形容词来描绘画面,使画面色彩明丽。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借乐景反衬出离别或思归的哀情。如:
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赏析】这首诗中,诗人浓墨重彩地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碧波绿,鸟翎白,山青翠,花红艳,景象清新,赏心悦目,而这些美景是为写下文漂泊的伤感做铺垫。
8,感官“五觉”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五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调动自己的感官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如: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赏析】开篇先从触觉(衾枕冷)写起: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再转到视觉(窗户明):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后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来写: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全诗写夜雪之大,无一处正面描写,而是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听觉(闻)三个角度叙写,一波三折,曲尽夜雪其貌其势、其情其状,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9,观察角度变化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仰、高低、上下、远近,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如: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赏析】诗的第一句从仰视的角度写天上如眉的凉月,第二句又写了低头所见的水面上的越中山色。一仰一俯之间,全方位多角度地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景色,朦胧缥缈,使人如同坠入仙境。
三、答题方法
1,如何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①描写手法的使用往往是综合性的,但要分清主次。阅读诗歌时,如果不确定是哪一种描写手法,就要从题干和诗句中寻找答题方向。
②要善于根据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事物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特征,去探究作者是运用什么描写手法达到这一表现目的的。
③结合诗句分析要具体,不能脱离诗句架空分析。
2,答题步骤
①指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描写手法。
②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描写手法是怎么运用的。
③析效果:分析此描写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3,答题模板
①诗中(x句)表现(表达)了······,是通过······(侧面描写等)来表现的。x句中······(分析诗句内容,紧扣前面提到的描写手法及抒发的情感)。
②诗中运用xx方式,······(作用)。如诗中·······(结合诗句分析),表现了······。
四、典题例析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诗意助读: 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大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考生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地方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级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题目之一】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颔联重点描绘考生们的答题情况,考生们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先点出其描写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答案: 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指手法)。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释运用)(析效果)。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诗意助读: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用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参加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他考生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嚼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乡试放榜时飘荡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
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明年的今天,你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题目之一】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解析:词中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词中的“虚”: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词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词人主观想象得到的。例如词中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写词人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是实写;最后两句是词人想象的,是虚写。
答案:(示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春蚕食叶响回廊”“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学生考试时的场景和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