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描写网描写人物外貌内容页

小说写作技巧之外貌描写/第六章 时代与地域特征

在深入剖析了人物的内在神态与外在装饰后,我们将视角拉远,探讨一个常常被忽略但至关重要的维度——

小说写作技巧之外貌描写/第六章 时代与地域特征

时代与地域特征。

一个人物的形象,永远无法脱离他所处的具体时空。

他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都深深地烙印着他那个时代和地域的独特印记。

第六章 时代与地域特征:

人物的时空坐标

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不仅要有独特的个性,更要有明确的时空坐标。

他生活在哪个年代?

哪个国家?

哪个城市或乡村?

这些背景信息,会像无形的手,塑造他的一切——

从他的服饰发型,到他的语言习惯,再到他的价值观念。

脱离了时代与地域的人物,就像无根的浮萍,显得虚假而空洞。

6.1 时代特征:

烙印在骨子里的年代感

时代特征是人物身上最深刻的烙印,它决定了人物的整体风貌和精神气质。

1 民国时期 1912年- 1949年

初级描写 直白告知 :

她穿着旗袍,看起来很有民国范儿。

点评:

旗袍和民国范儿是标签化的描述,无法体现民国时期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人物的差异性。

中级描写 细节+质感 :

她穿着一件月白色的素雅旗袍,领口和袖口绣着几枝淡墨梅花。

旗袍的剪裁合体,勾勒出她温婉的曲线。

她的头发梳成一丝不苟的发髻,斜插着一支银质的簪子。

脸上化着淡雅的妆容,涂着豆沙色的口红。

她手里拿着一本线装书,坐在一个铺着蓝印花布的藤椅上,整个人透着一股江南女子的书卷气与古典美。

点评:

通过月白色旗袍梅花刺绣发髻银簪线装书藤椅等一系列充满时代感的细节,生动地塑造了一位民国时期江南知识女性的形象。

高级描写 形神合一+时代精神 :

她的旗袍不仅是一件衣服,更是她身份与思想的象征。

作为一名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她摒弃了繁复的传统服饰,选择了简洁而优雅的旗袍,这代表着她对自由与独立的追求。

她发髻上的银簪,是母亲留下的遗物,代表着她对传统的尊重。

她手中的线装书,可能是一本诗集,也可能是一本进步刊物,那是她精神世界的寄托。

她的身上,完美地融合了东方的古典韵味与西方的现代思想,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大时代里,无数知识女性的缩影。

她的优雅与从容下,藏着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经典借鉴:

张爱玲笔下的众多女性形象,如 金锁记 中的曹七巧、 倾城之恋 中的白流苏,她们的服饰、语言和命运都与民国那个动荡而又充满变革的时代紧密相连。

张爱玲通过对时代细节的精准捕捉,成功地塑造了具有深刻时代烙印的人物。

反差塑造思路:

古典外表下藏着叛逆。

可写:

她穿着素雅的旗袍,梳着传统的发髻,看起来是个标准的大家闺秀。

但很少有人知道,她晚上会换上男装,去参加地下读书会,阅读那些被禁的进步书籍。

她用古典的外表作为掩护,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偷偷地追寻着光明。

2 改革开放初期 1970年末-1980年

初级描写 直白告知 :

他穿着喇叭裤,戴着蛤蟆镜,看起来很时髦。

点评:

喇叭裤和蛤蟆镜是那个时代的典型符号,但仅罗列这些元素,无法体现人物的性格和时代的精神风貌。

中级描写 细节+质感 :

他留着一头长长的卷发,穿着一件花衬衫,外面套着一件蓝色的运动夹克。

下身是一条裤脚宽大的喇叭裤,脚上蹬着一双白色的旅游鞋。

他的鼻梁上戴着一副黑色的蛤蟆镜,镜片后面的眼睛里总是闪烁着不羁的光芒。

他手里提着一个三洋牌的录音机,里面放着邓丽君的歌,走在大街上,回头率极高。

点评:

通过长卷发花衬衫喇叭裤蛤蟆镜录音机等标志性的时代元素,生动地塑造了一位改革开放初期追求时髦、向往自由的新青年形象。

高级描写 形神合一+时代精神 :

他的这身打扮,在当时是对传统审美和思想禁锢的公然挑战。

喇叭裤代表着对个性的张扬,蛤蟆镜象征着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与向往,而录音机里的靡靡之音,则是对单调文化生活的反叛。

他可能是一个返城知青,也可能是一个个体户,他用这身行头来宣告自己与过去的决裂。

他的眼神里,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现实的迷茫。

他是那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里,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身上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和不确定性。

经典借鉴:

电影 阳光灿烂的日子 中的马小军和他的朋友们,他们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躁动与活力。

他们的青春,与文革的余波和改革开放的初潮交织在一起,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反差塑造思路:

时髦外表下藏着传统。

可写:

他穿着花衬衫和喇叭裤,看起来是个玩世不恭的小混混。

但每天晚上,他都会回到家,帮母亲做家务,听父亲讲过去的故事。

他的时髦只是他面对外部世界的一种保护色,在家庭内部,他依然是那个孝顺、懂事的儿子。

他用这种方式,在新旧观念的冲击下,寻找着自己的平衡点。

6.2 地域特征:

流淌在血液里的乡土气

地域特征赋予人物独特的口音、习俗和气质,是人物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江南水乡

初级描写 直白告知 :

她说话吴侬软语,看起来很温柔。

点评:

吴侬软语和温柔是对江南女子的刻板印象,缺乏具体细节和独特性。

中级描写 细节+质感 :

她的皮肤白皙,像上好的瓷器,透着一股水嫩的光泽。

她的眼睛很大,眼尾微微上挑,带着一丝天然的妩媚。

她说话时,声音轻柔婉转,像黄莺在歌唱,带着独特的吴语腔调。

她穿着一件蓝布衫,头上包着一块印花头巾,手里挎着一个竹篮,篮子里装着刚从河里采来的莲蓬。

她的身上,仿佛带着江南水乡的湿润空气和荷花的清香。

点评:

通过白皙皮肤吴语腔调蓝布衫竹篮莲蓬等充满地域特色的细节,生动地塑造了一位江南水乡女子的形象。

高级描写 形神合一+地域文化 :

她的温柔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江南水乡的水土赋予她的天性。

那里的小桥流水、烟雨朦胧,滋养出她如水般的性格。

她的眼神里,有江南的灵动与清澈;

她的笑容里,有水乡的温婉与恬静。

她可能是一个船娘,也可能是一个绣娘,她的生活节奏像流水一样缓慢而悠长。

她的身上,体现了江南文化中柔的一面——

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幅流动的江南水墨画。

经典借鉴:

汪曾祺的小说 受戒 ,通篇弥漫着江南水乡的诗意与宁静。

小说中的小英子,她的天真、活泼与善良,与她所处的那个充满生机与温情的水乡环境完美融合,是地域文化塑造人物性格的典范。

反差塑造思路:

温柔外表下藏着坚韧。

可写:

她说话轻声细语,看起来弱不禁风。

但当她的家人遇到困难时,她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用她的智慧和韧性去解决问题。

她像江南的竹子,外表柔韧,内心却有着宁折不弯的骨气。

2 西北高原

初级描写 直白告知 :

他皮肤黝黑,身材高大,看起来很豪爽。

点评:

黝黑高大豪爽是对西北汉子的常见描述,但缺乏深度和独特性。

中级描写 细节+质感 :

他的皮肤是那种被高原紫外线晒出的深褐色,像一块坚硬的岩石。

他的脸庞轮廓分明,颧骨很高,下巴上留着一圈浓密的胡须。

他的眼睛很大,眼神像高原的天空一样,清澈而深邃,又像草原的雄鹰一样,锐利而坚定。

他穿着一件羊皮坎肩,腰间系着一条宽大的皮带,皮带上挂着一把小刀。

他的声音洪亮,像洪钟一样,充满了力量感。

点评:

通过深褐色皮肤轮廓分明的脸庞羊皮坎肩洪亮的声音等充满地域特色的细节,生动地塑造了一位西北高原汉子的形象。

高级描写 形神合一+地域文化 :

他的豪爽与坚韧,是西北高原的环境赋予他的。

那里的广袤草原、巍峨雪山和严酷气候,塑造了他开阔的胸襟和顽强的生命力。

他的眼神里,有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也有对自然的敬畏。

他可能是一个牧民,也可能是一个商人,他的生活充满了挑战,但他始终乐观而豁达。

他的身上,体现了西北文化中刚的一面——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恩怨分明,重情重义。

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首雄浑的西北民歌。

经典借鉴:

路遥 平凡的世界 中的孙少平,虽然他是陕北人,但他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在苦难中不屈不挠、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与西北高原的粗粝和厚重是一脉相承的。

他的形象,是无数在黄土地上奋斗的西北人的缩影。

反差塑造思路:

粗犷外表下藏着细腻。

可写:

他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看起来是个典型的粗人。

但他会弹一手好吉他,喜欢读路遥的小说。

在寂静的夜晚,他会一个人坐在草原上,弹着吉他,望着星空,眼神里流露出与他粗犷外表截然不同的温柔与诗意。

6.3 时代与地域的碰撞与融合

在全球化的今天,时代与地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物形象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

1 都市新移民

初级描写 直白告知 :

他是个北漂,看起来很努力。

点评:

北漂和努力是标签化的描述,无法体现人物的具体经历和内心世界。

中级描写 细节+质感 :

他穿着一身略显廉价的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但眼角的细纹和眼底的疲惫却无法掩饰。

他的普通话里带着浓重的家乡口音,打电话时会瞬间切换成流利的方言。

他的手机里存着大量的招聘信息和租房信息,背包里永远放着一本专业书。

他挤在早晚高峰的地铁里,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和对现实的焦虑。

点评:

通过廉价西装家乡口音手机里的信息地铁里的身影等细节,生动地塑造了一位在大城市打拼的都市新移民形象。

高级描写 形神合一+身份认同 :

他是一个典型的夹心层,身上融合了家乡的传统观念和大城市的现代思想。

他努力学习普通话,穿着西装,是为了融入这个城市;

但他骨子里的价值观,依然深受家乡文化的影响。

他在电话里对父母报喜不报忧,是传统孝道的体现;

他在工作中拼命三郎的劲头,是现代竞争社会的产物。

他的内心,始终在我是谁和我想成为谁之间挣扎。

他是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无数寻找身份认同的年轻人的缩影。

他的努力,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经典借鉴:

电影 中国合伙人 中的成冬青、孟晓骏和王阳,他们从大学时代的理想主义者,到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的创业者,他们的经历和转变,深刻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一代知识分子在时代浪潮中的奋斗与迷茫,是时代与个人命运交织的典范。

反差塑造思路:

成功外表下藏着乡愁。

可写:

他现在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高管,穿着名牌西装,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

但每当夜深人静,他会一个人煮一碗家乡的面条,听着家乡的戏曲。

他用成功的光环掩盖着内心深处的乡愁,那是他无论走得多远,都无法割舍的根。